APP下载

试谈误会法在微小说《风波》中的作用

2019-11-27周国瑞

文学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稻种大婶风波

周国瑞

“误会法”是叙事类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技巧,通常表现为创作者利用人物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或是人物处境、性格、气质的差异,造成一种暂时假象,以把作品中人物(也包括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从而引发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使人物情感跌宕起伏,使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直到最后(或某个时机)才点明真相,往往能让平谈如水的文章波澜顿生,收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在下面这篇微小说《风波》中,就很好地发挥了“误会法”在人物塑造上和情节推进上的重要作用。原文如下:

风 波

佚 名

古朴大叔捧着水烟筒,没完没了地抽着烟。烟屎堆成个馒头,他还在抽。那水烟筒发出的“咕咚”声,仿佛导火索燃烧的“扑哧”声,随时都会引爆一个威力无比的炸弹。

“简萍,你给我回来。”古朴大叔见女儿又要去给志勇家挑水,大声喝斥道。

“爸……”简萍像挨了当头一棒,愣地站住,委屈得眼泪直往外涌。

古朴大叔往烟筒嘴上装上一撮烟,划燃一根火柴,刚凑着烟筒嘴上的烟,却又把火柴扔了,将烟筒重重地往地上一顿,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头像灌了十斤铅,垂得很深很深。怎叫他不伤心呢?眼看播种的季节一天天过去,自家的种籽还在水池子里浸泡着。

“当初呀,我就说了,不要搞什么温室育秧,更不要信志勇那坏坯子。你偏不听,还和他换什么稻种?”古朴大婶吃完饭,一边收拾碗筷,一边又唠唠叨叨……

“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坏坯子竟如此无情无义。”古朴大叔说道。他的心里像插入了冰棒,凉冰冰的。女儿简萍读书时就和志勇对上了象,有事没事都爱往志勇那儿跑,魂都掉在了那里。如今,志勇的父亲年老体弱,疾病缠身,简萍又天天去照顾志勇他爹,帮志勇家挑水,做家务,天未亮就起床,到很远的猫儿山上去打柴给志勇家,有如过了门的媳妇。

古朴大叔虽不赞成这门亲事,但又劝不服女儿,只好听便。可现在,志勇这小子也太缺德了,竟把坏种子换给他,别人的秧苗绿油油的,快得移植落田了。而他古朴大叔温室里的秧托盘上,却是光秃秃的,只是稀稀疏疏地长着几撮黄色的秧苗。古朴大叔不想便罢,一想就来气。

古朴大婶搭讪道:“想不到的事还多呢。简萍不同以前了,生了病,瘦得难看,志勇他是想挑个事端,找个借口,把简萍给甩了。”古朴大婶说着说着,眼眶湿漉漉的,眼泪似断了线的珍珠,扑扑地掉下来:“简萍,我好苦命的女儿哟。”

“哭,哭能有啥用。能把季节哭回来?能把陈世美哭转心?”古朴大叔看着泪眼汪汪的妻子,喝道。

“对我你像个豹,对坏坯子你屁都不敢放,管内不管外的软骨头。”古朴大婶耍起脾气来,数落古朴大叔。

古朴大叔的脑袋本来已火热火热,给大婶这么一激,仿佛加了几把柴的篝火,越烧越旺,嘴巴向左边脸一上一下的抽搐着。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从旯旮里拖出把铲子:“好好!我没有秧种他也休想有禾插。”说完,怒气冲冲地出了去。

“爸,你干什么?”简萍时刻在倾听闺房外的“二人斗”,这回爸的怒火着实叫她吃了一惊,急忙追了出去。

古朴大叔来到志勇的温室前,正要把温室来个翻天覆地,将郁郁葱葱的秧苗踏个片甲不留。

“大叔,你来了?”从温室里传出一个熟悉的声音。

古朴大叔透过薄膜,仔细往里一看,是志勇。“好哇,你这坏坯子,看你还往哪里躲,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今儿我绝不放过你。”

“大伯,我知道你恨我,简萍都将来龙去脉对我说了。”志勇说:“你老人家听我慢慢解释。”

“哼!我和你没啥好说的。”古朴大叔怒发冲冠地说,转而又对简萍吼了起来:“简萍,你干嘛去找他这个黑心肝。”

“爸,你先别发火,有话慢说嘛。”

志勇走出温室:“我刚回来,就去看了你的温室,根本不是种子有问题,而是你把火烧得过旺,温度过高,把稻种热坏了的。”说着,从裤兜里掏了一把带着泥土的稻种出来:“我正想找大伯你呢。你看,这稻种是从你温室里取来的,谷芽刚长出来就被热死了。”

“是热死的?”古朴大叔听了,对自己最初的判断产生了怀疑。他思索着,回忆着,隐隐约约有了个思路。是啊,在稻种入室的头两天,天气很冷,由于没有温度计,火道的火烧得很旺很旺,莫非……

古朴大叔搔着脑袋,暗暗地责怪自己:怎么净是把别人往坏处想,而总不想想自己的不对,差点又要酿成大祸。

“大伯,这些天来我到城里七叔的建筑工地上帮工,挣点钱,给简萍治病。呶,这是一百元,你先拿去。”

“啊,我……这……”看着志勇递上来的那叠钞票,古朴大叔不知说啥好,喉胧被痰堵塞着,说不出半句话来。他的脸上,像落了两片彩霞,火红火红。

(摘选自《今日头条》)

读完了上面的《风波》,我们不难发现这篇微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主要是由“误会”构成的。我们通常在文学作品见到的“误会法”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正误,即本来是好人好事,被误会为坏人坏事;二是反误,即本来是坏人坏事,被误会为好人好事;三是一般误会,即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产生误会,由此产生故事情节;四是互误,即甲误会了乙,乙误会了甲。从微小说《风波》所呈现的“误会法”来看,应是属于“误会法”中的第三种形式,即“古朴大叔”和“古朴大婶”这老俩口单方面地对女儿所处的男朋友——“志勇”(一位善于科学种田的新农民)——在“温室育种”这一事情上产生了误会,由此产生故事情节。最后误会的消除——原来是“古朴大叔”自己在“温室育种”中操作不当,无关“志勇”任何事。下面我对“误会法”在微小说《风波》中的作用进行具体赏析。

“误会法”在微小说《风波》中的作用之一是:营造氛围,引出故事。

我们通常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见到的“误会”,大都有一个叙述故事、铺陈误会的过程。如世界名作之一的安徒生的《丑小鸭》:前面是大量的故事叙述,讲一只“丑小鸭”出生在养鸭场里,于是一直被大家看不起,以至他命运多桀,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最后随着“丑小鸭”的长大,在第二年的春天里,丑小鸭向湖边飞去,他忽然在镜子似的湖面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这时他(包括读者)才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他不是丑小鸭,而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因为这个故事中的“误会”,是在最后才推出并立刻消除的,所以给读者的阅读心理并没有产生多么强烈的冲击力。

然而微小说《风波》中的“误会”,却是从一开篇就以一种“火药桶”的形式摆放在读者眼前——“古朴大叔捧着水烟筒,没完没了地抽着烟。烟屎堆成个馒头,他还在抽。那水烟筒发出的“咕咚”声,仿佛导火索燃烧的“扑哧”声,随时都会引爆一个威力无比的炸弹。”创作者这样安排“误会法”,目的就是营造氛围,引出故事,以吸引读者不由自主地跟着作品中的主人公“古朴大叔”和“古朴大婶”的情绪和情感方向,去对作品中的另一主人公“志勇”产生一种强烈怨恨——“古朴大叔……头像灌了十斤铅,垂得很深很深。怎叫他不伤心呢?眼看播种的季节一天天过去,自家的种籽还在水池子里浸泡着。”“‘当初呀,我就说了,不要搞什么温室育秧,更不要信志勇那坏坯子。你偏不听,还和他换什么稻种?’古朴大婶吃完饭,一边收拾碗筷,一边又唠唠叨叨……”“‘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坏坯子竟如此无情无义。’古朴大叔说道。”——不明就里的读者,一开始就被创作者巧妙运用的“误会法”牵着鼻子走,以为“志勇”真是一个大骗子呢!——由此可见,“误会法”在微小说《风波》中的作用之一是:营造氛围,引出故事。

“误会法”在微小说《风波》中的作用之二是:激化冲突,推进情节。

随着作品中的故事展开,“眼看播种的季节一天天过去,自家的种籽还在水池子里浸泡着”,“古朴大叔不想便罢,一想就来气”。而这时又遇上“古朴大婶”对志勇搞温室育种、换种,以及女儿和志勇搞对家的诸多烦心事“唠唠叨叨”个不停,于是“古朴大叔”便控制不住情绪地大声喝斥起了“古朴大婶”。大凡人在气头上哪有好言好语的,于是“古朴大婶”也耍起脾气来数落“古朴大叔”:“对我你像个豹,对坏坯子你屁都不敢放,管内不管外的软骨头。这时,我们在微小说中看到:“古朴大叔的脑袋本来已火热火热,给大婶这么一激,仿佛加了几把柴的篝火,越烧越旺,嘴巴向左边脸一上一下的抽搐着。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从旯旮里拖出把铲子:‘好好!我没有秧种他也休想有禾插。’说完,怒气冲冲地出了去。”而这一切激烈的言语对抗与矛盾冲突,全都是因为之前的那个“误会”——“志勇这小子也太缺德了,竟把坏种子换给他,别人的秧苗绿油油的,快得移植落田了。而他古朴大叔温室里的秧托盘上,却是光秃秃的,只是稀稀疏疏地长着几撮黄色的秧苗。”“误会法”既激化了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也推进了故事情节发展——带着满腔怒火和怨气,“古朴大叔”走向了行动极端:他“从旯旮里拖出把铲子”,边叫嚣着“好好!我没有秧种他也休想有禾插”,边“怒气冲冲地出了去”,从而自然无痕地过渡到了后面对“志勇”的进一步“误会”上。可见,误会法”在微小说《风波》中的作用之二是:激化冲突,推进情节。

“误会法”在微小说《风波》中的作用之三是:消除矛盾,结束故事。

紧承上文,“古朴大叔来到志勇的温室前,正要把温室来个翻天覆地,将郁郁葱葱的秧苗踏个片甲不留”。这时“从温室里传出一个熟悉的声音:‘大叔,你来了?’”“古朴大叔透过薄膜,仔细往里一看,是志勇。‘好哇,你这坏坯子,看你还往哪里躲,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今儿我绝不放过你。’”眼看因被“误会”冲昏头脑的“古朴大叔”,要向被误会者“志勇”发动正面交锋的激烈场面即将出现的时刻——而这也是一些喜欢看热闹的“吃瓜”观众和读者最兴奋的时刻,作品中的另一重要主人公——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人恨骂着的“志勇”出场了。是他把被人“误会”的死结扣向读者、也向“古朴大叔”解开了。在作品中是这样描述的:

“大伯,我知道你恨我,简萍都将来龙去脉对我说了。”志勇说:“你老人家听我慢慢解释。”

“哼!我和你没啥好说的。”古朴大叔怒发冲冠地说,转而又对简萍吼了起来:“简萍,你干嘛去找他这个黑心肝。”

“爸,你先别发火,有话慢说嘛。”

志勇走出温室:“我刚回来,就去看了你的温室,根本不是种子有问题,而是你把火烧得过旺,温度过高,把稻种热坏了的。”说着,从裤兜里掏了一把带着泥土的稻种出来:“我正想找大伯你呢。你看,这稻种是从你温室里取来的,谷芽刚长出来就被热死了。”

“是热死的?”古朴大叔听了,对自己最初的判断产生了怀疑。他思索着,回忆着,隐隐约约有了个思路。是啊,在稻种入室的头两天,天气很冷,由于没有温度计,火道的火烧得很旺很旺,莫非……

古朴大叔搔着脑袋,暗暗地责怪自己:怎么净是把别人往坏处想,而总不想想自己的不对,差点又要酿成大祸。

——随着“志勇”把事情解释清楚,“古朴大叔”终于知道是自己“误会”了“志勇”,因而自责不已。整个故事因产生“误会”而起又因解除“误会”而终。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被“误会”的人才能把“误会”解释清楚。可见,“误会法”在微小说《风波》中的作用之三是:消除矛盾,结束故事。

“误会法”在微小说《风波》中的作用之四是:伏笔照应,深化主题。

按照常理,创作者在作品中所设置的“误会”一旦被解释清楚了,所有矛盾冲突就不再存在了,整个故事也就可以结束了。然而,在微小说《风波》中,创作者则匠心独运地再一次运用“误会法”,来了个“一波既平一波又起”,掀起了一种新的“波澜”——它不是引出新的矛盾,而是把之前在文中故事里埋下的伏笔给说明了清楚,从而激起了我们读者心中的情感之波澜、感动之波澜,深化和升华了作品的主题。

微小说的结尾处写道:“大伯,这些天来我到城里七叔的建筑工地上帮工,挣点钱,给简萍治病。呶,这是一百元,你先拿去。”——作者通过这段话交代了之前埋下伏笔的两处“误会”:第一处是“古朴大叔”的误会,最近女儿简萍“天天去照顾志勇他爹,帮志勇家挑水,做家务,天未亮就起床,到很远的猫儿山上去打柴给志勇家,有如过了门的媳妇”。原来是“志勇”这些天在“城里七叔的建筑工地上帮工,挣点钱,给简萍治病”呀。第二处是“古朴大婶”的误会,好些天没有见到“志勇”,是不是因为女儿“简萍不同以前了,生了病,瘦得难看,志勇他是想挑个事端,找个借口,把简萍给甩了”。难怪当“看着志勇递上来的那叠钞票,古朴大叔不知说啥好,喉胧被痰堵塞着,说不出半句话来。他的脸上,像落了两片彩霞,火红火红”的。

从微小说《风波》的整个故事来看,“误会法”分别运用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了讲述故事的需要)是“古朴大叔”和“古朴大婶”因为稻田育种、换种的事情,而对“志勇”的行为做法产生了“误会”;第二个方面(为了刻画人物的需要)是“古朴大叔”和“古朴大婶”因为“志勇”经常不在家,而对“志勇”的道德品质产生了“误会”。但随着谜底的解开和误会的消除,作品中的“古朴大叔”和“古朴大婶”这两个主要人物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由相互埋怨发展到激烈争吵)自然平息和消除了。而作品中的“志勇”和“简萍”这两个次要人物形象,以及他们身上的所有美好品德,则突然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志勇的父亲年老体弱,疾病缠身,简萍又天天去照顾志勇他爹,帮志勇家挑水,做家务,天未亮就起床,到很远的猫儿山上去打柴给志勇家,有如过了门的媳妇。”——一个质朴善良、勤劳贤惠、孝敬老人、不嫌未婚夫家境贫寒困苦的“中国好媳妇”形象栩栩如生。“大伯,这些天来我到城里七叔的建筑工地上帮工,挣点钱,给简萍治病。呶,这是一百元,你先拿去。”——一个忠实憨厚、勤劳聪明、疼爱简萍、不弃因病而变得又瘦又难看的未婚妻的“中国好丈夫”形象跃然纸上。可见,“误会法”在微小说《风波》中的作用之四是:伏笔照应,深化主题。

综上所述,“误会法”在这篇微小说《风波》中的运用是成功的,它既是故事结构的链结和纽带,又是人物刻画和主题深化的手段和方法,因此非常值得其他微小说创作者们学习和借鉴。

猜你喜欢

稻种大婶风波
海参“失窃”案
迟到风波
胖大婶
马大婶的洗脚房
改名风波
我有那么老吗?
秋收:胭脂米重回京城
水稻机插秧育苗催芽器研制成功
抛秧播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