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能力,在多维积累中有效生长
2019-11-27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家纺城小学陈雄鸣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家纺城小学 陈雄鸣
吴忠豪教授认为,阻碍当下学生言语能力生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言语经验的缺乏,说到底,就是学生的语言材料储备严重不足,使得他们懂得怎样表达,却找不到准确的言语。为此,我们的教学就需要从教材文本中提取最核心的资源,以微型积累的方式聚沙成塔,为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奠基。笔者以《青蛙卖泥塘》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依托文本特质,精准提炼核心内容
由于课堂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阵地,教材也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为此,教师就需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对文本的内容进行精准解读和提炼,摘取出课文中值得学生借鉴与品味的语段,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更好地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服务。
比如《青蛙卖泥塘》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相机感知文本的语言时,需要综合性考量文本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需要,将需要积累的语言资源进行提炼:(1)从典型的语言句式入手,课文中“要是……就……”的句式出现的频率较高,对于课文中各个动物对青蛙提建议的表达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句式属于典型的假设性关联词,需要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以积极的思维认知伴随其中,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积累这一句式价值和意义巨大;(2)独特的文本结构:很多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常常只会关注文本内容,而对文本的结构却很少涉及。这篇课文中在描写其他动物对青蛙提建议时,都采用了先夸赞优点,然后再指出不足的语段结构;而课文第五和第八自然段在结构上非常相似,都是先描写了青蛙的想法,然后再描写其具体的做法。教师要通过统整性、类比性阅读的方式,在两个自然段的通读中梳理出语段内在的认知结构,这对于学生概括和洞察整段话表达的言语结构有着积极的促进性价值和意义。
教师要树立语用训练的意识,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性表达,从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出发,研制学生最需要的语言材料,为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奠定基础。
二、把握认知规律,有效夯实语言储备
学生的语文积累离不开具体而扎实的诵读。我国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训诫,熟读之后是背诵,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性基础上进行实践性表达,在语言储备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内化,但这种诵读绝不是机械而生硬地朗读,要在充分调动学生原始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理解,有效地夯实学生语言内在的认知储备,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教学这篇课文第11自然段时,教师从课文中提炼出这一自然段所描写的内容,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引出内容:花朵,聆听小鸟在树枝上的歌唱;有树,欣赏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有草,在水中尽情游泳;有水塘,可以躺在碧绿的草地上晒太阳……学生先横着朗读,感受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然后再分别尝试去掉前面部分、后面部分,尝试着朗读。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先出示课文中青蛙吆喝的语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连线,探寻语言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再次强化记忆,然后通过集体齐读、剔除部分对比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之中沉淀语言、丰富语言。
三、搭建认知平台,积极践行言语形式
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言语形式的提炼和迁移运用以学生乐于模仿的方式展开,教师需要紧扣学生认知语言的思维方式,引领学生经历感知、深化和迁移的板块搭建学习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文本语言形式的内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与文本内在的语境感知,巧妙地体现文本感知、积累和运用的巧妙融合,深入感知语言表达的内在规律。
比如教学《青蛙卖泥塘》中第5和第8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对比这两段话中所蕴藏的共同信息,即前一句讲述了青蛙是怎么想的,而后一句着力描写青蛙是怎么做的。这种形式的言语方式对于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言语规范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很多低年级学生都会出现后文与前文不搭,甚至是前后矛盾的问题,常常是前面说了,后面就不知所云,导致后面的话与前面的话之间缺乏必然的紧密联系。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两个语段的联系中提炼出这种言语表达的内在规律,如果要学生死记硬背,就失去了言语形式应有的价值。为此,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扩展性平台:还可能有哪些小动物给小青蛙建议呢?能不能模仿着课文中这些动物的建议方式,先夸赞小青蛙的做法,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建议呢?孩子们纷纷运用课文中的内在结构,并重新调整自己的语言提出建议,让这一结构形式得到了充分运用。
其实,实践性迁移运用是积累最为有效的方式,教师正是借助于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将语段结构提炼出来,通过实践平台进行迁移训练,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表达实践,让积累的效果更鲜明。
只有真正从教材中开掘多维化、丰富化的认知思维,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