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萧山的深厚情缘

2019-11-27陈志根

杭州 2019年40期
关键词:贺知章萧山汪洋

文 |陈志根

在毛泽东一生中,有50多次、700多天是在杭州度过的。他称杭州是他的第二故乡,并以此为大本营,到各地视察,多次途经萧山。毛泽东在杭州曾四次畅游钱塘江,其中1957年9月的一天,在陈毅、王芳的陪同下,从六和塔旁下水,逆流而上,游了两个多小时,游至三江口的闻家堰才上岸。毛泽东还仔细考证了唐朝诗人贺知章的诗,盛赞早期革命家朱执信,爱看蔡东潘所著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还与沈定一、瞿缦云、鲁光钊、楼曼文、沈志远、施今墨、傅彬然等萧山籍人士有过交往。

毛泽东两次视察萧山

第一次,是1954年3月10日,毛泽东视察钱塘江海塘萧山段。

第二次,是1959年“庐山会议”(中共八届八中全会)结束后,毛泽东乘着专列于8月21日午夜抵达萧山新塘车站(今杭州南站旁)。专列一到萧山,时任公安厅长的王芳就通知萧山县委书记牛树桢,要他和县长刘志民在22日中午前,去新塘站等候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此日下午2时,牛、刘两人来到专列,毛泽东正在午餐,他随即请两位共进午餐。饭后,毛泽东问了许多问题,还听取刘志民有关工业生产情况的汇报,他不时插些短话,强调“工业要坚持为农业服务”“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办食堂是为了方便群众,要坚持自愿的原则”。

在火车上听取了两个小时的汇报后,已是下午4时,毛泽东表示还要到田野实地看一下农作物。在杜湖村,毛泽东很是兴奋,他边走边看,有时还走到田埂边弯下腰来抚摸禾苗,有时又叉腰远望,边问边谈。他问及当地水稻种植情况,并表示:“要设法增加化肥生产,但庄稼还是要提倡多施农家肥;提倡深耕是对的,但也不是越深越好;密植要适度,不可太稀,不可太密,否则就要吃亏,看来你们这里还是适当的。”

在视察中,毛泽东看到杜湖村利用田头地角,在村边、路边、河边、坟边、屋边、田埂边等种了很多毛豆、番薯、芋艿等作物,特别是杜湖村的东北,一方十来亩的坟地,被许多豆、茄、瓜、菜等作物覆盖了,毛泽东对此大加赞赏:“是啊,这才叫‘见缝插针’‘寸土必争’呢!中国人口多,耕地少,土地非常宝贵,应该精耕细作,充分利用土地。”

在视察中,当毛泽东得知杜湖南面不远处有个湘湖时,便问到了湘湖对灌溉所起的作用,以及水利问题。牛树桢告诉他,湘湖只能解决周围少量农田的灌溉,他们正在建造一个规模较大的小砾山排灌站,预计明年可以完成,到那时,萧山中北部的灌溉排涝问题基本可以解决。毛泽东说:“搞农业光靠老天不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一定要把水利建设搞上去。”

直到傍晚时分,毛泽东和陪同他视察的萧山县委负责同志握手告别,和部分随行人员一起,乘轿车向杭州下榻处开去。

为了纪念毛泽东主席对杜湖村的视察,后来就把毛泽东视察的那方土地叫作“八·二二畈”,将西兴人民公社改为东方红人民公社。

毛泽东考证贺知章诗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唐代萧山著名诗人。毛泽东的书法右抑王羲之的行楷,左逾张旭的狂草,他以这样的行草书写过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鲜为人知的是,他与贺知章的神交不只于此。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妻子贺子珍要毛泽东教她写诗。毛泽东教她先学《回乡偶书》,说是她贺家的老祖宗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名作。贺子珍一读就能背诵了,笑着说,就怕自己将来回老家时,“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毛泽东经常灵活引用贺知章的诗。一次,他招待九三学社的朋友们。席间,大家喝酒,毛泽东请求抽烟。有人说:“主席,你的乡音无大改呀!”毛泽东笑道:“乡音是无改,鬓毛却已衰矣!”毛泽东的这两句话,就是来自贺的诗句。

1957年,刘少奇在一次讲话中,谈到贺知章《回乡偶书》一诗,认为该诗说明古代官吏禁带眷属。毛泽东觉得不对,就翻阅了有关贺知章的笔记小说和讲话,于1958年2月10日给刘少奇写了信,信中说:“自从听了那次你谈到此事以后,总觉不甚妥当。经查阅考证,唐朝未闻有官吏禁带眷属事,整个历史也未闻此事。所以不可以‘少小离家’一诗便作为断定古代官吏禁带眷属的充分证明。”

这封近500字的信中,毛泽东从贺知章的官职、年龄、丧妻,以及与君王的关系、性格气质、唐代情况、历史惯例、史料记载等许多方面,否认了以“少小离家”一诗证明古代官吏禁带眷属的说法,层层分析,推论严密,充满说服力。

毛泽东派汪洋陪卡尔逊巡视敌后战场

汪洋(1916—1998),萧山闻堰人。他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达35年。在他的领导下,北影厂摄制了《祝福》《红旗谱》《小兵张嘎》《暴风骤雨》《青春之歌》等一大批中国电影史上的红色经典之作,奠定了北影厂在新中国电影业界的龙头地位,他本人也赢得红色电影“大亨”的美誉。

1938年5月5日,美国人埃·福·卡尔逊来到中国延安,他原是美国罗斯福总统在佐治亚州温泉公寓的侍卫官,与罗斯福总统私交甚密。他提出希望到游击队活动地区去访问。毛泽东为了能让他好好考察,吩咐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党支部书记刘白羽,物色几位同志陪同卡尔逊到敌后考察。刘白羽选择了戏剧家欧阳山尊,会英文,可当翻译;文协会员汪洋,从上海来,会照相;还有记者金肇野、诗人林彬、文协负责人艾思奇。毛泽东看了看名单,感到很满意。

当5位同志来到了毛泽东的身边后,毛泽东对汪洋说:“你叫汪洋?听说你是从上海来的,还会照相?”汪洋正了正军帽:“我喜欢照相,主席,我给你照一张相行吗?”

毛泽东笑了笑:“不要照我了,到敌后去照吧。一定要把你们在敌占区考察过的地方,如实拍下来。”汪洋憨笑着,不住地点着头。汪洋刚到延安的时候,听过几次毛泽东的演讲,感到非常振奋。现在和毛泽东面对面地在一起,他怎么能不兴奋呢!

为让这5位同志沿途通行方便,毛泽东给他们命名为“抗日文艺工作团”。又给各根据地写了信。就这样,汪洋和他的4位战友拿着毛主席的信,陪同卡尔逊考察,历时3个多月。汪洋用毛泽东特批的20多卷胶卷拍摄了大量敌后军民抗日斗争的照片,后来遴选了200余幅照片在延安举办摄影展,对此毛泽东亲笔题词“华北还是我们的”。

毛泽东特邀杨之华到家中做客

杨之华(1900—1973),女,现瓜沥镇坎山三岔村人,曾参加衙前农民运动。1924年11月,杨之华与瞿秋白结为伉俪,并由瞿秋白、向警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党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当选为第五届中央委员。1935年,杨之华去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1941年,杨之华携女儿瞿独伊回国,途经新疆被军阀盛世才部队逮捕。经党中央营救,1946年7月11日下午3时,杨之华终于获释回到延安城外七里铺。第二天,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第一版醒目刊登了《本市各界热烈欢迎新疆获释同志抵达延(安)》一文。文中把杨之华作为被释人员的“第一个”代表,特地点出她是瞿秋白夫人。第二天早上,毛泽东前来看望。毛泽东说,“好同志,受苦了”“你们回来就是胜利”。不久,毛泽东特邀杨之华、瞿独伊母女到家中做客。毛泽东郑重地对她说:“瞿秋白同志的问题解决了,中央已作了一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还说“秋白是好同志” 。

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应杨之华的请求,为冯雪峰主持编辑的《瞿秋白文集》题词。毛泽东在题词中说:“瞿秋白同志死去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瞿秋白同志是肯用脑子想问题的,他是有思想的。他的遗集的出版,将有益于青年们,有益于人民的事业,特别是在文化事业方面。”

同日,毛泽东写信给杨之华:“之华同志:来信收到。瞿秋白同志文集出版,甚好。写了几句话,不知可用否?此处,顺祝健康。”这封信信封上写着“中华全国总工会杨之华同志”,落款为“毛寄”。信封是专用的,左下方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的这一手迹影印件现存江苏常州瞿秋白纪念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山还有许多优秀人士,如邱关心、张忆纯等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北京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毛泽东与萧山的深厚情缘,也是萧山历史文化的亮点。

猜你喜欢

贺知章萧山汪洋
书画教师作品选登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假通知书换来真悲剧
汪洋作品
微访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汪洋简历
把萧山花边打造成一张文化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