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更加璀璨
2019-11-26石合云
石合云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了解他人的生命内容,从而激励学生要活出生命的精彩。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探究“贫乏与充盈”“冷漠与关切”“平凡与伟大”三个主题,通过“十六岁的中学生活”“扶起倒地路人”“平凡岗位上的伟大”活动思考、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探讨如何看待生命、如何体现生命的意义这些问题能加强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教学展示,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的感悟。
二、案例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引出新课内容
教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不同的外貌、性格,但我们对做出了令人感动的事的人却印象深刻,老师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大家想一想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或在电视、报刊上感到的令人感动的事,并记下他的名字、他做了哪些感人事迹、对我们的生命有什么样的启示,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我又一次在骑自行车的时候摔倒了,一位不认识的叔叔帮助了我,将我扶了起来,虽然我不认识他,但是他让我学会了要关爱他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学生:我在电视上认识了一位生物科学家屠呦呦,她发现了许多药物,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我长大也要像她一样坚持理想,为国家做出贡献。
教师:大家都能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同学们介绍的这些人都具备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特点,活出了生命的精彩,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如何活出我们生命的精彩,让我们从课本中找一找答案吧。
2.组织学生讨论感悟充盈人生
教师:十六岁是花一样的年纪,是人生的重要节点,因此,同学们要对十六岁充满期待。接下来老师要为大家讲述两个故事,看一看别人的十六岁。
(教师出示课件,向学生展示两则故事)
教师:第一个故事是在李某十六岁时就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他一边照顾生病的父亲,一边打工上学,但他成绩非常优异,不久前还获得了国家二等奖学金。另一个故事是十六岁的刘某对学习不感兴趣,多次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辍学回家,经常干一些小偷小摸的事,后来因为入室抢劫和伤害他人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
教师:大家听了故事后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同样是十六岁的两个人身上有什么不同?你期待的十六岁又是什么样的?大家可以与组员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憧憬自己的十六岁,思考自己什么才是充盈的人生。)
3.通過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爱心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老人摔倒路人去扶的视频)
教师:如果你看到老人摔倒,你会怎样做?
学生:去扶起来。
教师:如果摔倒的是你,你希望别人怎么做?
学生:希望也有人能主动来扶我。
教师:社会像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在家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手,拒绝冷漠,奉献爱心。
4.开展辩论比赛体会平凡的伟大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开展一场辩论赛,正方认为名人伟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反方认为平凡的普通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大家可以自由选择。
(学生自主分成两个阵营,列举爱迪生、爱因斯坦、环卫工人、生活中的平凡岗位等例子阐述了论证自己的观点,由教师总结。)
教师:名人伟人在生命中发现了人类的价值,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他们活出了生命的精彩。但平凡的人也有自己生命的价值,不论自己是什么岗位都要明确自己工作的意义,时刻做到爱岗敬业,在平凡中发现伟大。
三、案例分析
1.利用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渗透生活化的案例,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本节课的教学知识对实际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能够主动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而且回忆生活中感人事迹和扶不扶摔倒老人等事迹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可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懂得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现实问题中,提高教学质量。
2.组织小组合作,深化学生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加强师生、生生间的讨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写作思考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精神,还能转化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既能激发学生间的竞争意识,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思考讨论两个十六岁的故事能够使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十六岁,反思自己的不足,向组员交流自己对十六岁的期待,突出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也激发出了学生对十六岁的好奇心,能使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成长。另外,小组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学生需要详细分析课本知识,向组员传达自己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够得到提升。
四、案例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发挥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留出了自主发展的空间,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教学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但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教师应该控制好教学内容,不要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