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疆四地州有组织向内地转移就业调查研究

2019-11-26周斌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双赢

周斌

【摘 要】 本文认为把南疆四地州农村富余劳动力同内地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推动南疆区域绿洲更加开放、创新、繁荣、文明,使少数民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繁荣发展;是实现南疆四地州农村深度共享我国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南疆四地州;农村富余劳动力;内地;“双赢”

改革开放后,新疆与全国一道迈入了经济社会发展“快车道”,国家和人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由于各方面原因,新疆南疆四地州仍然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如何摆脱落后的面貌,特别是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共享发展成果,与全国人民同步跨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南疆四地州有组织向内地转移就业,对此做些探讨。

一、深度共享我国发展成果

美丽富饶的新疆是祖国的一块宝地和要地,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与祖国内地相连,西与周边八国接壤,在我国发展和稳定大局中占有特殊重要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前,新疆的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工业一片空白,没有一寸铁路,农业十分落后,人民群众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生活非常穷困。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其他省区的无私帮助下,掀起了大规模建设的热潮,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疆同全国一样,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焕发出巨大的活力和生命力,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

南疆四地州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与我国和新疆发展比较快的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慢,人们的收入水平比较低,贫困人口比较多,有22个深度贫困县,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人民群众面临的脱贫致富的任务比较艰巨。为了让新疆各族人民同享我国发展的成果,国家一直给予新疆在人才、智力、技术、财力、物资等方面的大力援助和支持,并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实行了二轮对口援疆工作,使新疆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极大得提高了经济、教育、医疗、科技等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南疆四地州发展如果能够进一步融入全国经济,必将有力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加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推动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其中劳动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经济学家舒尔茨把体现在劳动者自身的经过教育、培训、实践获得的一定知识、技能称为人力资本,其作用显著大于物资资本。从全国看,几十年经济发展已经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大量廉价劳动力持续向工业和城市转移,已经到达了经济学家刘易斯所谓的“拐点”,内地企业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用工成本不断升高,存在“招工难”的问题。而南疆四地州人多地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工业发展薄弱,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城市化发展不足,加之农民受教育水平低,劳动技能低下,以及封闭的生态系统和人文系统,使南疆四地州积累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而劳动力转移就业任重道远。南疆有组织向内地转移就业,就是把南疆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同内地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同时,在向内地转移就业过程中,他们可以开拓视野、增加知识,提高工作技能,不断提升和积累人力资本,不仅为南疆未来发展提供宝贵物质、资金和人才基础,而且也为劳动力自身发展和经济收入提高创造有利條件。

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

2014年召开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制定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新疆工作总目标。它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到全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疆聚焦总目标、紧盯总目标、落实总目标,开辟了工作新局面,社会更加稳定,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民生更加改善,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全疆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盘棋”,南疆是“棋眼”,是新疆发展的重中之重,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实现南疆四地州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键还是要聚焦人的问题,解决人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各族人民群众走向生活富裕的道路,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实践充分证明,劳动力转移就业,尤其是有组织向内地转移就业,是当地贫困人口改变命运的最有效、最长效的途径,是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因为一个人有了工作,他的思想和行为就趋于稳定,尤其是作为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家庭成员稳定了,他(她)的家庭关系就稳定了,同时有了经济保障,这个家庭就向稳定的方向发展了,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稳定了整个社会就稳定下来了。形成“促进就业→增强劳动技能→提高经济收入→改善家庭生活→家庭关系趋于稳定→促进社会稳定→推进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加就业”的良性循环。因此,“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实现家家有门路,人人有事干,月月有收入”。[1]

三、推动南疆四地州向内地开放发展

南疆四地州所处的“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的地形地貌,构成了非常封闭的生态单元,而且是严重干旱地区,加上人多地少、人们的生存发展对自然的索取力度不断加大,所以,南疆的绿洲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封闭性,使南疆四地州难以摆脱经济发展的封闭性和单一性,从外部环境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工业化进程严重滞后。该区域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靠着农业发展的带动,而工业经济发展落后,没有发挥出对经济更大的带动作用,尤其是人口众多的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第二产业的比重明显低于全疆平均水平。相应地,农民收入结构趋于单一,基本收入主要来自第一产业。

南疆四地州各个绿洲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是维吾尔群众聚居的地区,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很大,绝大部分群众不懂国家通用语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基本只跟本民族群众接触打交道,形成了基本封闭的人文系统。受生态环境、历史发展的影响,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消费倾向比较大,节俭意识比较薄弱,缺乏扩大生产的想法,有钱首先是消费掉,不善于积累,所以储蓄率不高,资本的积累比较少。即使有一定的积蓄,由于受当地人口素质等因素的制约,投资于再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收入水平低→人口增长快→人均占有资源少→基础设施差→产业发展落后→教育科技落后→思想文化观念落后→人口素质低下→生产力水平低→收入水平低,这是经济系统及人文系统的恶性循环。

如何打破南疆四地州绿洲生态、经济、文化的封闭性和恶性循环,走上开放发展和良性循环的道路,有组织向内地就业是一个重要途径。一是随着更多的人走出绿洲到内地发展,势必减少绿洲人口承载量,使绿洲生态得到休养生息。二是到内地转移就业,必将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除了消费外还必然产生结余,使外部的经济资源可以输入到绿洲,增加当地资本积累,为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创造必要条件。三是到内地转移就业的过程,也是见世面、长知识、增技能、转观念的过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必将使他们在思想上浴火重生、脱胎换股,也必将冲破当地传统思想文化的束缚,重塑绿洲思想文化结构。四是促进形成开放的绿洲生态、绿洲经济和绿洲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更高的良性循环,推动南疆四地州绿洲向着更加开放、创新、繁荣、文明的方向发展。

四、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繁荣发展

南疆四地州是新疆少数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聚居的地区,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新疆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宝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人口429.5万人,占该地区人口的92.4%,汉族人口28.8万人,占该地区人口的6.2%;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244.5万人,占该地区人口的96.9%,汉族人口7.3万人,占该地区人口的2.9%。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柯尔克孜族人口为16.3万人,占该州人口的26.2%,维吾尔族人口40.9万人,占该州人口的65.9%,汉族人口4.1万人,占该州人口6.7%。

南疆四地州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创造的物质财富比较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能够拿到市场进行交换的产品价值量不大 ,所得的经济收入就比较少。尽管国家、自治区大力支持南疆四地州的发展,但因为自身发展薄弱,因而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仍然比较低。2017年,按常住地分,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全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7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5元。阿克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11元,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77.5%、全疆平均水平的91.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82元,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81.8.%、全疆平均水平的99.4%;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67元,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72.7%、全疆平均水平的86.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24元,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48.6%、全疆平均水平的59.1%;喀什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03元,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66.2%、全疆平均水平的7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13元,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59.7%、全疆平均水平的72.5%;和田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96元,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72.8%、全疆平均水平的8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7元,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58.2%、全疆平均水平的71.2%。

南疆四地州发展滞后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民族发展滞后的问题。在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民族群众的发展,而经济繁荣进步是发展基础,最终体现在各族群众收入的提高和民生的改善。民生连着民心,推动着民族团结。南疆四地州劳动力转移到内地就业,可以与其他民族如汉族形成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增强民族了解和感情,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更好地融为一体。据调研,在这个过程中,不乏民汉通婚的佳话,进一步拉近了民族间的关系。一方面有效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在物质文明上赶上国家发展步伐,更为重要的一面是可以置身在更广阔的中华文明中,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精神文明上同中华民族大家庭其他成员携手同行。南疆四地州有组织向内地转移就业,使这项工作保持一定群体规模和集中度,使少数民族群体保持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做好集中管理和服务,更好地开展职业培训和实现与内地省区的对接,易于内地企业完善管理,实现好企业经营目标,最终完成好这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工程。

【注 释】

[1] 习近平总书记在亲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时发表的重要讲话.

【参考文献】

[1] 卢小平、郭静远.推动南疆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财政政策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7(01).

[2] 图尔迪麦麦提·图尔荪巴柯.新疆和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探析[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12).

[3] 中共阿克苏市委宣传部.精准脱贫促进南疆就业和富余劳动力转移[J].新丝路,2017(12).

[4] 张琦、史志乐 : 我国教育扶贫政策创新及实践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 ,2017(04).

【作者简介】

周 斌(1968—)男,重庆铜梁人,经济学硕士,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双赢
加强员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法探究
瑞士国务秘书:两国为“双赢”创造机会
科技创新与人文繁荣如何“双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及改进措施
我国老年电视媒体发展现状研究
基于“双赢”原则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双赢”之路在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