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化教学模式构建策略初探
2019-11-26刘春亮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实现多元发展以及顺利实施的“一带一路”构想,充分体现我国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更由此体现英语教育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重要性。英语作为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教师应积极响应生态化教学理念为学生构建动态性和开放性生态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构建策略
【作者简介】刘春亮,攀枝花学院。
生态课堂核心即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强调课堂协调发展。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模式即让学生情感认知和社会规范要求相统一,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和自由开放的氛围中高效掌握知识,实现预期教育目标。
一、创造和谐共生的生态课堂
国务院在推动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方面也明确指出,我国从多方面角度大力发展高校教育并充分认识到该教育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性,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以及服务于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英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甚至会在课堂教学讲解英语文化知识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感悟能力。教师在讲解知识过程中必然需要得到学生有效配合,因而需要创造和谐共生的生态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毫无疑问,课堂环境是大学英语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其中涵盖课堂社会、物理、价值环境。英语教师应遵循最适度原则和耐度定律,积极为学生创造和谐民主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将自身状态调整到最佳。与此同时英语教师还需结合课堂教学需求合理设计教案以及分配相关教学要素,例如合理分配教师课堂讲解知识内容和学生提问时间,最大限度发挥各个要素潜在功能,仔细筛选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为创造最优化教学条件打下良好基础。
二、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带动信息技术发展,当前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教学,具有教学时间短、针对性强以及目标明确等特点。当前很多高校英语教师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毫无疑问,合适的网络素材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一定程度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语法知識时,英语教师讲到的重点和难点时,可以在课堂中借助搜索引擎搜索相关便于学生理解的素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必要时英语教师还可为学生录制微视频,选择重点和难点语法知识为视频内容,学生可以将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拷贝到手机或电脑当中,可以随时随地复习巩固,最重要这种教学方式清晰直观为学生呈现语法知识点,丰富课堂学习活动,增强语法学习实用性。从上述教学可得知,英语教师应充分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中生态位,发挥信息技术引领作用,积极调整课堂内其他生态因子结构和功能,促使信息化教学从传统的粗放式逐渐转向内涵式,推动大学英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动态发展生态评价机制
相关调查研究指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有利于促进个体成长,增强情感体验。尤其在核心素养和生态化教学背景下,教学评价也应从传统的教师视角转为学生,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能力。所谓构建促进个体生命成长的综合性思维学习评价体系即根据不同标准将教学评价分为个体差异、相对、绝对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学习自信心。教师评价学生时可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还可采取同伴互评形式,英语教师在开展同伴互评时应合理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监督机制,使每位学生均能明确自身职责,保证评价有序推进。在实际互评中可以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结合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和性格划分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两名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目的在于和英语水平低的学生形成互补作用。英语教师还需要遵循学生意愿,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合作对象权利,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在评价中存在态度不认真情况,英语教师可采取实名监督制,增强学生对待学习和评价任务责任感,也能提高评价效率。总而言之,生态型教学评价是综合、动态、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等情况的同时还关注学生采取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由此一来才能实现综合发展。
四、结语
总之,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尤其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各项贸易开展自然而然需要英语作为沟通交流渠道。正因如此,就业形式也越来越严峻,掌握英语技能无疑提升就业概率。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运用生态化观点研究分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符合生态规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构建生态化课堂,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柴树虹.地方高校大学英语生态教学模式构建策略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7,26(2):74-76.
[2]吴斌.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化教学模式构建策略探究[J].英语教师,2017,17(17):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