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2019-11-26沈瑾
沈瑾
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离不开教师的科学、合理、有效指导。教师指导是提升区域活动功能,促进幼儿情感、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跟随、赋能、支架、导引,了解幼儿需求,维护幼儿活动自由,提升区域活动育人成效。
一、遵循幼儿教育理念,搭建区域活动环境
维果茨基提出:“儿童需要与更有能力的伙伴共同参与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儿童、教师、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顺应儿童最近发展区需要。”幼儿教育中,区域活动环境的搭建,有助于促进幼儿对世界、对自我、对他人之间适应关系的理解,增进儿童高质量的交往。区域活动的组织,需要教师的合理指导与干预。实践证明,教师参与到儿童的游戏活动中,对儿童综合素质的发展是有益的。同样,教师的指导并非随意,而是要依赖相应的环境和条件,通过科学观察、等待、干预、引领,来促进幼儿发展。在介入指导过程中,教师要以科学的教育理念,遵循儿童身心成长规律,把握好对儿童的尊重与理解。区域活动本身在区域材料投放、活动时间确定以及师幼关系的融合中,教师要给予儿童更多的自主性、自由度、自选度,过度的干预、指导反而无益,甚至是有害的。
二、明确指导原则,服务儿童发展
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指导中,要明确四项原则。一是跟随。根据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教师不能直接进行干预、引导,或试图主导某项活动,而应该蹲下来静静观察和等待,来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想法,分析幼儿想做什么,是否拥有完成自己意图的能力。在幼儿需要帮助或期待教师支持时,教师才能给予适度的指导,让幼儿能在区域活动中获得更好的自主意识。二是赋能。教师的指导在方式上具有多样性,可以是言语引领,可以是动手协助。通常在幼儿面临困难的情境中,以必要的言语激励、情感支持为主,赋予幼儿乐于其中的能量,激发幼儿从尝试、探索、冒险中突破困难情境。如幼兒主动寻求其他伙伴参与合作,共同克服难题等。三是支架。教师的指导要基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判断,要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支架引领。如在材料选择、伙伴关系、主题形成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幼儿提升活动水平。四是导引。教师的指导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性,要考虑幼儿的实际经验、认知发展水平及个体差异,教师要能因人而异参与针对性的导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关注幼儿特征,引导幼儿有序活动
区域活动是贴近幼儿生活经验、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区域活动中,根据不同功能性区域,来促进幼儿个性、情感、认知、感受的全面发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特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自主性。每个幼儿在参与区域活动中,都是基于自身的实际经验,来感知、操作获得活动认知,增进对游戏活动的直接体验。教师的指导,要最大限度保留和保护幼儿的自主性。幼儿在参与区域活动时,教师要尊重并考虑幼儿自身的意愿,不能干预幼儿的自主权,要让幼儿能够由自身意愿来参与活动,选择活动方式。二是主动权。在区域活动中,通常以自主、自由、开放空间为主,不同于集体教育,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拥有主动权。不同区域活动的创设,教师的指导介入,会直接影响区域活动幼儿的主动权。如果幼儿被动参与区域活动,则探索欲受到抑制,也不利于发展幼儿思维,增进社会经验。三是独立性。尽管幼儿年龄小,思维意志不成熟,其独立权是客观存在的。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教师的指导介入,要关注幼儿主观独立性,给予幼儿更多的独立空间,培养幼儿的专注力、自信心、责任感和坚毅精神。教师的指导,要突出对幼儿特征的分析,不能完全依照幼儿意愿,反而无法推进区域活动的有序展开。教师要在尊重幼儿意愿、保障幼儿参与性、独立性、自主性基础上,适度介入,选择不同的介入时机、介入引领方式,保障区域活动有序进行。
四、关注指导影响因素,择机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儿童通过区域实践体验,树立良好的学习、生活态度,增进对集体、群体与个性的发展。教师在区域活动指导中,要辨析三大影响因素,合理、择机渗透指导、观察与了解。教师在进行指导前,需要了解幼儿的行为特征,而观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区域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提升,特别是多样的操作材料、丰富的活动内容、儿童间的协作等,都能激发幼儿的学习乐趣。教师在指导前,需要把控整个区域活动状况,分析不同幼儿的能力、性格、个性需求,既要关注区域活动对幼儿智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启发,还要关注区域活动对幼儿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教师只有在充分、细致的观察后,了解和推测幼儿的行为表现与自主意愿,才能做出指导的判断。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大泗中心幼儿园)
责任编辑: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