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推动学生思维发展
2019-11-26殷洁
殷洁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场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聚焦学生的多维发展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及时调整教学过程,让学生学得更加广泛,更加深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收获知识和技能,还获得必要的思维能力,积累充足的学习经验。
一、留空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学生的多元数学学习目标,其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尤为关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数学的学科特质出发,引导学生充分地思考,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留足思维空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充分地经历了,才会有所启发,所以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例如在“假设策略”的教学中,笔者改编了教材中提供的素材,给学生来了一场“头脑风暴”:1.将720毫升的果汁倒入3个同样的大杯子,正好倒满,杯子的容量是多少?2.将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同样的小杯子,正好都倒满,杯子的容量是多少?3.将720毫升的果汁倒入7个杯子,正好都倒满,杯子的容量是多少?在口算第三个问题的时候,不少学生发现商不是整数,这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在仔细读题后,发现这一题中的7个杯子与前两题中不同,没有提及杯子是同样的,因此不用除法来计算。在学生发现这个问题之后,笔者出示了例图,让学生看到一个大杯子和六个小杯子,那么现在能不能求出大杯子和小杯子的容量各是多少呢?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提出缺少一个条件的意见,他们认为必须知道大杯子和小杯子的容量的关系,才能计算出各自的容量,而且学生还自己举出了例子,认为可以知道大杯子的容量是小杯子的几倍,或者知道大杯子比小杯子多装多少水。在学生形成共识之后,笔者相机补充了两个条件,学生成功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这个案例的教学中,笔者没有直接出示例图和已知条件,而是让学生面对无法解决的矛盾时,去思考需要知道怎样的条件,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而且学生从这个矛盾出发,他们想到了需要知道大小两种杯子的倍数关系或者相差关系,这样的认识让学生将两种关系的替换联系起来,形成了统一的认识,让他们的知识体系更加牢固。
二、重挖掘,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数学学习应该在不断的追问和不断地探索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在应用数学学习材料时,我们要充分挖掘材料的应用价值,要引导学生向思维深处漫溯,这样才能推动学生思维方式的优化,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分数乘法”的整理与复习部分有这样一个内容:观察下面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①[112]-[113]=[112]×[113]=( );②[114]-[115]=[114]×[115]=( )。你能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学生在计算之后发现每组的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他们也能仿照这样的算式写出更多的算式,但是笔者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引导学生探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学生经过交流后初步找出了原因:两个分数的分母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这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而在通分之后,两个分子相差1,所以减法得出的差等于乘法算得的积。有了这样的学习经验,学生今后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从更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三、善总结,触及学生的思维深处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这迎合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总结中,学生不但可以巩固之前的认识,而且能够查漏补缺,可以将问题看得更清晰,想得更深遠,这对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原理和规则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发现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很好解决了确定位置的顺序不统一的矛盾,同时他们发现数对只能是确定一个平面上的位置,不能确定空间上的位置。顺着这样的发现,笔者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到图书馆中找到一本书的位置?学生经过讨论之后,自创了新的方法:就用中括号框出三个数,并规定第一个数是从左向右数出的书架序号,第二个数是从下而上的层数,第三个数是从左向右数出的第几本,这样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将原有的方法和规律迁移到解决新的问题中,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在总结、反思中发现了新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了问题,这有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变换问题的呈现方式,要善于利用题组来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要善于推动学生向本质的、深层次的规律进发,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有所突破,有所发现,学生在这样丰富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收获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王鲍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