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衔接的策略
2019-11-26蔡慧琴
蔡慧琴
小学语文学科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小学中年级的习作其实既是低年级写话训练的继承和延续,又是高年级作文的起步。因此,指导好小学中年级的习作教学,做好这个衔接工作至关重要。
一、写作需要点滴积累
写作文就好比盖房子,积累语言是基础,因为语言是文章的建筑材料。没有语言这个建筑材料,那么文字大厦永远是空中楼阁。积累语言要多读书,勤思考,巧摘录,成习惯。笔者在课堂中是这样做的:每天花3~5分钟,请一位学生把积累到的好词、佳句进行分享,不仅要解释词语的意思,还要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课内课外都要兼顾。然后老师每天课后进行整理,在班级电脑里建立一个词句库,进行分门别类,例如分为写人的、写景的、状物的等等,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文笔自然流畅。不管单元习作写哪一方面的内容,学生都可以轻松找到熟悉的词句,运用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
二、写作需要理清思路
写人,是小学作文训练的基本功之一。在记叙文中,人和事是不可分的。总之,外貌描写要与人物特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配合。对于一个刚刚进入中年级的孩子来说,要做到谋篇布局确实很困难,这时思维导图可以幫助他们理清思路。例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篇习作《猜猜他是谁》,可以巧妙地运用思维导图。笔者领着孩子们先在身边找一个你想写的人物,只见他们双手撑着脑袋,眼珠子转个不停。两分钟后,会告诉他们要想写好人物,首先离不开外貌特征的描写,这是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每个人的长相都不一样,怎么找特点,学生又犯难了。笔者会用一款休闲游戏来化解难题,那就是找不同了。相信在游戏的指引下,孩子们会很轻松地避开不分主次、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问题。接着是通过一件事来写人,通常是表现人物的一种品质或性格的一个方面。导图中会出现很多优点供孩子们选择,像爱读书、爱运动、爱劳动、讲卫生等等,找到学生想表现的事,再结合当时的回忆,相信孩子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了。最后的结尾还得紧扣“猜”字,可以设计一些背影头像,让写好的同学当场念,其他同学猜,增加了写作的趣味性,这也是编者把这篇习作作为中低年级习作衔接的目的。
三、写作需要补充画面
很多同学总觉得写景作文无从下手,其实写景作文只要掌握了写作的技巧,写起来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描写景物通常是指描写自然景物,内容十分广泛,山川大地、风雷雨电、清晨午夜……例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习作《这儿真美》,笔者会在课前做以下准备工作:几幅风景画、一个白板、一些漂亮的图片等等。首先出示花园、果园、田野、小河的风景图,让孩子们欣赏,然后请他们选择一个觉得最美、最想写的场景。请学生上台展示,先出示一个白板,由孩子选择发言的对象,然后学生在电脑上添加图片内容,发言者用语言进行描述。白板上的画面充实了,其他孩子绘制的风景画都完成得差不多了,再给他们理一理叙述的顺序就行。完成习作后,再打开班级词句库,在里面寻找一些好词佳句来进行装饰与修改,写出来的文章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有了绘画做习作的动力,习作课教学让学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四、写作需要巧妙整理
叙事类文章着重写清事件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通过记叙一件事,来说明一个生活道理,或表达一种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也就是说写出来的作文要给人真实感觉。学生自己经历过的事反映在写作中,就很容易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表达出来。可见,叙事文写作的第一步应要求学生把事件描述清楚。例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怎样才能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呢?于是,笔者又运用了上述两种方法,但中间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如何加进去呢?笔者联想起小时候看过的连环画,选择了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放风筝,然后把整个内容分成八张图片,分别是来到某个地方、天空中各种各样的风筝、“我”手中的风筝、“我”迎风奔跑、风筝下落、妈妈安慰“我”、风筝飞得又高又远、“我”笑了。有了这八张图片,笔者的心里有底了,无论是动作、神态,还是语言,都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孩子们的这篇文章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了。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南京路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