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和本土人文教育初探

2019-11-26徐春

江西教育C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安国学诗词

徐春

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粹。本土独特的人文则是当地民俗风情的积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学校把各项国学、诗词资源及高安本土人文历史材料有机融合于学校教育,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促进了学校的特色教育建设。

一、国学经典与本土人文润泽教育的意义

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蘊藏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土人文中不乏历史名人与文化典故,具有深刻的地域烙印,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国学经典与本土人文融合于学校教育,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国学经典与本土人文融合学校教育的策略

(一)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各年龄段的小学生语言能力和接受能力均有差异,所以我们在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设立启蒙篇、基础篇、提高篇三个篇幅,每个篇幅分为国学、诗词、人文高安三个板块。如国学经典诵读内容,我们将浅显易懂,有助于规范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的《三字经》《弟子规》作为“启蒙篇”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将《增广贤文》《千字文》等纳入“基础篇”;将有着博大深邃思想的《论语》《孟子》等作为“提高篇”。

诗词文体也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文体由单一到多样,启蒙篇的诗词文体主要以五言、七言绝句篇目为主,基础篇和提高篇增加了词、曲、赋、辞令及长诗等多种文体。古诗词除唐宋之外还延伸到了元清及近代。

本土人文以“本地历史渊源、名胜、名人、特产、民俗、文化”等作为系列教材人文高安的学习内容。启蒙篇以高安的名胜、特产、童谣为主;基础篇以民俗、文化、教育、文物古迹为主;提高篇以人物、地理、历史及高安的现代发展为主,内容设置适度且具弹性。

(二)确保诵读时间,培养阅读习惯

学校为保证学生的充分诵读,开设了“三课”:诵读指导课、诵读盘点课和书写经典课。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一日三诵”的活动:晨诵——每天早读课前10分钟为固定的诵读时间,让学生在晨曦中唱响经典;午读——组织学生利用午休空闲时间在教室内静静地自由阅读、做读书笔记,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暮省——要求每位学生每天回家后课外阅读不少于30分钟。这样由课上到课下,充分保证了学生的经典诵读时间。

(三)丰富活动载体,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培养兴趣,学校首先是营造浓厚诵读氛围。校园的文化墙、宣传栏、教室走廊都张贴了国学经典诵读内容,以《论语》《孟子》和一些名人小故事为主要内容,图文并茂,让学生时时沉浸在书香的氛围中。此外,学校广播站开设“校园之声经典诵读小广播”,利用每天的午餐时间、午休后时间和放学时间进行播放,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享受美味,在经典声中走出校园。

其次是寻访名人瑰宝,感受文化魅力。高安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厚重,传统耕读文化的精髓浸润着高安的水土,出现了我国最早招徒授业的书院桂岩书院。另外,历史对高安又特别青睐,博物馆馆藏元代青花瓷器数量名列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学校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观元青花瓷、朱轼墓等文物。如在朱轼墓参观时,结合电视剧《乾隆七下江南》讲解朱轼是乾隆皇帝的帝师元老。同时让学生了解朱轼回乡为母祝寿时惩处恶霸,后来被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高安采茶戏改编为剧目《南瓜记》的典故。

最后是举办竞赛和展示活动,优化评价诵读成果。《中国诗词大会》在央视播出后风靡神州大地,学校积极倡导学生观看这档节目,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鼓励学生争当“小武亦姝”。以此为契机,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与展示活动来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考评学生的掌握情况,主要组织形式有国学知识竞赛、诗词大擂台、“我话高安”知识抢答等。展示活动中,校队和各个班级根据对经典美文的理解和感悟将国学经典或诗词配上音乐或画面,以朗诵、歌唱、舞蹈、绘画、书法、武术或乐器等表演形式展现在师生面前。

经典浸润心灵,人文滋养教育。如何让经典诵读与学校常规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并迸发活力?我们从国学经典和本土文化中寻找源头,从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开发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开展诵读活动,让学生的生活在诵读中不断丰富,让学生的生命在诵读中不断丰厚,学校由此也探索出了“经典诵读与本土人文述讲相结合”这一属于自己的特色教育品牌。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

猜你喜欢

高安国学诗词
卢诺冰剪纸作品选
高速公路工程计量与合同管理研究
“垂”改成“掉”,好不好?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