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性阳光回课堂

2019-11-26李霞

江西教育C 2019年10期
关键词:工具性支点语文课堂

李霞

钱梦龙先生曾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像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互相依存,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于是笔者常常反思: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支点,使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一、找准语素,给情感一个切入的支点

给情感一个支点,也就是说要找准具有丰富内涵的语素作为一个支点,作为培养语文能力的切入口。讓语言文字训练成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一个点, 文质兼美的课文对学生的精神具有很大的熏陶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其中所蕴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交融因素,并巧妙地利用它们。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窗外的气球》时,她极富匠心地出示了三组意象深刻的词组——“一张病床、一扇窗户、一角天空”,把这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一个支点,使学生将它们和全文中的情感铺垫——“孤独”联系在一起,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上这些词看图说话。在训练语言的同时,感受柯利亚的孤独和悲伤,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的感受。“一张病床、一扇窗户、一角天空”这几组词在文中并不是在一起的,是教师巧妙地把它们找出来放在一块,让学生在感性上加以认识,区别数量词,然后讲话。在认识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使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柯利亚的孤独和悲伤,然后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的情境,自然而然地想去看看他,陪陪他,使学生领悟情感的能力在语言训练中得到提高。

教师只要努力找准一个支点,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结合,抓重点词句或抓题眼进行有效阅读。

二、精心引导,给朗读一座情感的桥梁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许多教师的共识。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感悟语言,让情感熏陶不露痕迹,也是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统一的一条好途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使学生也触摸到文本的情感脉搏。

如笔者在执教《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时,课始给孩子们出示了多幅艾滋病人的图片,多张图片的有效渲染,定下了课文的情感基调,然后又抓住题目三问三读,强化了学生对主人公感染艾滋病毒的悲痛心情,更加强了学生对主人公顽强不屈精神的领悟。笔者在指导朗读小恩科西在大会上发言这一句前,打出一张图片:小恩科西站在讲台上面露微笑,双手紧握的图片。同时出示句子,充满激情地说——“小恩科西忍受住了病痛的折磨,但他仍想着为全世界的艾滋病患者出份力,让我们和恩科西一起呼吁:……”(引学生读)“我希望……”

教师精心引导,学生精彩地读,仿佛让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振,学生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语文素养在朗读中得到升华、得到提高,语文课堂的味儿也就更浓了。

三、巧设问题,给实践一个展示的舞台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离不开语言实践活动。教材中有许多可以进行语言实践的因素。在这一点上,我们也有不少成功的做法:课堂上的“写一写,说一说”的环节很多;利用教材中的意义点进行辩论,空白点进行想象;或利用教材中的名胜风景写导游词、广告语等。但是,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如何才能扎实有效地激发孩子,促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位教学古诗的教师在激情朗读之后问学生: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学生答:一颗拳拳爱国之心;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之后组织学生写话——“面对醉生梦死的权贵们,面对水深火热的遗民们,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几句?”使学生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表达。

这位教师在朗读指导、感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活化教材,挖掘出教材所蕴含的语言素材,巧妙地设计语言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一个舞台。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有一定的语境,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有一定的创造空间,更促进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平等互动,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空

课程本身就是一个由课中到课外的问题,我们可以慎重考虑,做好课堂的预设。但是,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要在变化动态的课堂中做好可就难了。如有的教师朗读前会对学生说:“教教我,我该怎么读好?”读完后又谦虚地说:“给老师提点建议吧。”学生语言精彩时上前握手祝贺,学生畏难时走过去,站在身边为他壮胆,给予鼓励,一句激励的话语,甚至一个眼神,都体现着师生间平等民主的关系。和谐宽松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敢想敢说敢创、自尊自信自强的天空下茁壮成长。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遗憾才会有不懈地追求,有追求才会有不断地进步。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懈地追求与探索,就一定能找到更好的途径,更好地把握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使语文课堂折射出浓郁的感性阳光。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夏堡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

猜你喜欢

工具性支点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