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字及画构建学生想象力
2019-11-26王润倩
王润倩
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开始从关注单列的词语向文本整体的故事内容转变。因此,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就成为二年级语文教学需要着力关注的地方,教材就将“想象画面,复述课文”贯穿作文训练的核心点。怎样才能将课文中机械的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为学生的复述服务呢?现以《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实践与思考。
一、借图释义,在理解语言中还原画面
字的本质是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识字教学就是将原本抽象的文字还原成为直观的画面,并不仅仅是学生观察一种思维的介入,而需要学生更多维、更立体的逻辑参与。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与孩子一起提炼概括出邓爷爷植树的步骤:握铁锨、挖树坑、选树苗、入树坑、填好土、扶树苗,这些展现邓爷爷植树动作的词串中,蕴藏着本课最重要的三个生字:握、挖、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这三个生字的共同规律,并播放关于形声字的微课,让学生懂得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看图片举字卡”的游戏,为学生展现邓小平爷爷植树时的动作画面,让学生在快速观察下举起相应的字卡,形成汉字与图片之间的对应连接,比如当教师点击出来的画面是邓爷爷弓着腰、手持铁锹的画面时,学生就迅速在“握、挖、扶”这三个动作中进行辨析与判断,并选择“握”字的卡片。这样的游戏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字,并初步建构生字所展现的画面。
在这一片段中,教师利用内容概括出示的词串,紧扣课文中表示动作的生字,并通过微课的形式丰富了学生对形声字的理解,然后在图片和汉字的对应链接中,将原本机械的文字符号转化为鲜活的画面,在不断对照、反复辨析的过程中强化学生认知,让学生在理解字义的过程中还原成鲜活的画面。
二、置放语境,在从字到词中浮现画面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语言学习最原始状态中,知识元素最为关键的就是词语,我们要让词语在儿童的思维中蹦跳起来,成为每一个孩子吸取知识、表达自我的工具。”因此,语文教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的意识沉浸在词语的语言质感中。
在学生还原了动词所表示的画面后,教学就不能完全局限在单一的汉字上,而需要将其置放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组织学生概括出来植树步骤:握铁锨、挖树坑、选树苗、入树坑、填好土、扶树苗。随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做一做这些动作。在一些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的地方,教师可以着力指导,比如在“挖树坑”时,很多学生就简单地向下一壓,显然这是缺乏生活体验的表现,教师则引导学生观察铁锹的造型,并尝试踩铁锹的动作来展现人物用力的样子。再如“选树苗”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回忆在菜市场挑选食材时反复观察、对比的样子,用动作诠释展现“选树苗”的画面,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借助于语言描述和连接生活的方式,对邓小平爷爷植树过程中做出来的动作进行了展现,学生在这一连串动作中,感受到植树画面的鲜活性和连贯性,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并为后续“看插图复述植树过程”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三、统整串联,在组词成段中再现画面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复述的基础,没有理解的复述充其量是机械的记忆,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锻炼价值并不大。因此,感知体验就是学生对课文逐步理解和深入感知的过程,教师还需要在统整之后组织串联,为学生有序、深入地复述奠定基础。
有了对某一具体动作的展现,学生对于植树的过程就有了更加深入的感知。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表达情境: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一位记者,目睹了邓小平爷爷植树时的整个过程,你回来之后怎样向同事描述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步骤,并写成一篇新闻稿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纷纷回到课文中重新细读,一边做动作一边进行复述尝试,然后开展复述练习。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是借助于学生内在的原始储备,通过学样子、仿例子、统串联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浸润在语言文字之中,让原本机械枯燥的认知逐步形象化和画面化,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的过程中浮现出画面,并积极将这种画面表达展现出来,在激活学生内在思维的同时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走进文本语言所描绘的画面之中,最终达成发展语言、历练思维和推进想象的教学目标。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只有把握了文本内容和画面之间的关系,打通了语言与想象之间的通道,内在认知才能被真正激活,才能深入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享受语文学习的愉悦。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