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民之所想 急民之所急
——访“平民建筑师”黄汇先生

2019-11-26城市住宅杂志社

城市建筑空间 2019年10期
关键词:住户住宅设计

文/《城市住宅》杂志社

《城市住宅》:请您从住区规划及住宅建筑设计等方面谈谈1949年至今我国的住宅建设经历哪几个阶段的变化?每个阶段各自有哪些特点?

黄汇:住宅发展从住开始,北京“住阶段”比较突出的案例就是改造龙须沟,将北京赤贫的市民从贫民窟中解救出来,让他们搬入幸福村,幸福村的建设规模很大,在当时是震惊全国的举措,解决了老百姓基本的住的问题,但小区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居住条件简陋(见图1,2)。

图1 龙须沟

图2 龙须沟的棚户区

“住得下阶段”,在1953年以后,私营设计单位彻底消失了,国营设计单位按照国家规定设计住宅。那时国家盖什么房,老百姓就住什么房,实行按级别分房。

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模式,建设大套型合住住宅,现在阜成门外万通商城西边的一大片住宅就采用了苏联的标准图,都是大套型,每户有3间屋子,以三室户为主,在北京建成后,只能几家合住一个单元,每家住一间屋,合用厨房和厕所。接着开始学习苏联和日本进行社区建设,铁道部小二层住宅、住建部三里河百万庄住宅小区都采用这种模式(见图3~7)。但仅依靠单元房建设难以解决大众的居住问题,筒子楼应运而生,采用砌块而非砖砌筑,在当时较为先进,一条走廊,一家一间或一间半,合用厕所。1958年开始建设共产主义公社大楼,我在北京工作,单位首次分配的住宅就是白塔寺旁的福绥境共产主义公社大楼里的一间屋,设有厨房,首层设置了“共产主义大食堂”(见图8~11)。

国家对于建房标准控制非常严格。1979年,安定门东河沿要盖4栋塔楼,由我主持规划及住宅设计,从提出任务到完成施工图一共不到100天,时间很紧。当时国家规定塔式住宅单元每户建筑面积是58m2,为了设计1个小厅,再安排1个放洗衣机的地方,每户设计面积为58.1m2。结果为了这超出的0.1m2,这套图纸被整整审查了两个月。后来,由于这套图纸设计合理而获奖,且被其他单位照着图纸至少翻建了14次。

1-办公;2-商场;3-小学;4-托幼;5-锅炉房;6-2层并联住宅;7-3层住宅;8-绿地

图3 百万庄小区总平面

图5 百万庄小区建成实景

图6 百万庄小区居民刚搬入新居

图7 百万庄小区现貌

图8 福绥境大楼区位

图9 1958年新建成的福绥境大楼与白塔寺

图10 现在的福绥境大楼与白塔寺

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建筑师一直在34~85m2的范围内盘算怎样使住户能在当时全国统一的某一面积指标内“住得下”。80年代开始,面积指标略有提高,建筑师们操心的是让住户“不但住得下,还要分得开”(两代分室住、食寝功能分室)。建设部试点小区的示范作用使设计工作从几十平方米的户内空间扩大为包容户内外空间的住区人居环境设计,此时的住宅建设特点是:①逐渐进行统一建设和综合开发,住宅供应为计划供应+商品化的双轨体制;②住宅规模加大,最大的方庄住宅区用地147hm2,总建筑面积近300万m2,规划设计深入调查研究住户的要求,把设计目标定位为“舒适、安静、方便、优美、安全”;③配套的文教、卫生、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市政设施、行政管理等达60余项,其布局方式结合人的出行规律及城市和地区的需求,以方便居民,进而提高服务设施的综合效益;④绿化、环境设计和建设从简单粗放变为优美、精心,部分居住区在建设过程中精心保护原有树木,为住户延续过去的生活环境;⑤发展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前三门、劲松、团结湖、左家庄、西二环及蒲黄榆等地的新建住区均采用工业化住宅建造方式,北京市政府认识到全装配式住宅要一条龙建设,即设计、吊装、施工、装修一条龙,开始筹措成立住总(北京住宅建设总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八室的“大板组”被整体抽调出去(当时我也在“大板组”),成立了现在的住总设计院,我任住总设计所的总建筑师。当时,装配式住宅体系飞速发展,在北京一共建设了1000多万m2的装配式住宅(见图12,13)。

图11 福绥境大楼建筑外观

图12 前三门住宅楼建筑工地

图13 自崇文门路口向西拍摄的刚刚建成不久的前三门住宅区

90年代开始尝试将标准化与市场化结合。相较80年代,90年代建设的住宅在套型、类型、平面、立面、体型及组群布局等方面更丰富,其特征为:多层住宅为以“大厅小室、大进深小面宽”为主导的多样化住宅系列;全现浇大模高层体系成熟,空间大、布局灵活、适应性强;立面体型、色彩富有变化;住宅设计与组群规划结合,以人为本。该时期的代表性住宅小区有:①恩济里小区 规划思想是“以人为主,物为人用”,以大厅小室为主,有17种新设计的内向庭院,尺度宜人,居住舒适、方便,安静安全,环境优美(见图14~16);②方庄芳城园 “二龙戏珠”组团只用2种高层住宅弯曲拼联围合,成为高层高密度的试点,新颖的顶部高低错落,形成丰富的天际轮廓,创造了高容积率、大空间、大绿地、开敞院落的居住环境(见图17);③安苑北里小区和周庄小区 均为节能试点,安苑北里小区节能30%(见图18),周庄小区节能50%;④菊儿胡同四合院式住宅、小后仓危改住宅 传承院和胡同的格局(见图19);⑤华威小区23号住宅楼 5.4m大开间灵活布局,采用内浇外砌砖混结构;⑥慧忠里卧龙花园 为单元式住宅组成的合院住宅,布局紧凑,院落安静,体型丰富。

图14 恩济里小区规划平面

图15 恩济里小区鸟瞰

图16 恩济里小区中心绿地

图17 方庄芳城园

图18 安苑北里小区

图19 菊儿胡同四合院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住宅设计的依据一直是各地方的标准图集。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住宅发展开始讲究舒适度和多样化。2000年后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设计理念成为我国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的主流,我有幸主持了原建设部绿色生态小区试点——北潞春小区的规划建设。北潞春小区是全国首座绿色生态小区,小区占地14.46hm2,东北临京周公路,东南不远处为古老的刺猬河。小区地处北京房山区的进京门口处,临近北京火车西站,其设计的特别之处在于大力进行科技投入,以提高住宅部品的先进性及建设洁净无污染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北潞春小区绿色生态环境建设着力于以下3个方面:①环境质量 竖向设计保证小区自然排水和有组织排水相结合,人工湖蓄水再利用(有溢水管通向刺猬河泄洪),空气洁净度、噪声控制达标;②污染物控制 污水、废水经中水站处理成中水循环利用,垃圾减量并进行无害处理;③生态指标达标 采用新墙体,保护耕地,绿化覆盖率32%,人均公共绿地2.5m2。北潞春小区在规划设计上有9个方面的突破:①合宜的住宅 标准化设计,且构成40余种面积大小、设施标准、空间组合各不相同的住宅单元,满足家庭成员构成、职业、经济承受和喜好等各不相同的购房者。②方便且安全的生活 幼儿园、学校、超市甚至公共厕所等配套建设齐全,小区内人和车完全分流,关键部位设有坡度平缓的无障碍坡道,有因地下无管线永远通畅的环形消防车道,消防水池中有足够的常年流动的清洁消防用水,有智能化的安全防范系统及困难呼救系统。③清洁的空气 住户做饭及取暖改用燃气而不燃煤,同时在车流量很大的公路和小区之间设60m宽的绿化隔离带,利用空间距离和植物生化性能净化小区空气。④安静的住所 针对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这两个污染源采取多种手段,利用空间距离和植物配置使相邻的车流量很大的公路交通噪声衰减,使小区内的私人汽车都置于架空平台下,平台的混凝土顶板成为汽车与住宅空间的声障,同时使私家车就近停放,减少小区内汽车对其他住户的噪声干扰,将住宅层高增加10cm,给每层楼板增加一个隔声垫层,同层各户之间用重墙隔离,以此降低了各层、各户间生活噪声的干扰。⑤绿地植被 使规划绿地能够真正成为绿地,有些小区虽规划了大片集中绿地,但地下管线及化粪池等设施非常多,不能种大树,虽花团锦簇,却只能观赏,连树荫都没有,生化作用就更小;加大对地下设施敷设的科研投入,使小区集中公共绿地下面仅有1根绿化用水的管线,为种植树木腾出地下空间;由绿化环境设计单位进行深入研究,对每种宜植树种进行生化功能的分析、比较、精心配置,使小区环境有利居民健康;在房前屋后设置了许多供住户交往休闲的温馨空间,使之融入绿地,受到居民欢迎;在绿地中布置了一系列健身器材,成为小区中人气很旺的地方;在楼前与人们常通过的道路周边设置较大的玻璃钢花槽,种植一人多高的枝叶茂盛的灌木,遮挡路人视线,保护路旁住户的隐私。⑥节约耕地 小区建于良乡卫星城的洼地之中,低于城市道路及周边公路2m多,设计就势建多功能架空平台,减少填土量,使300亩耕地免遭破坏。对墙体选材进行革新,不用砖。⑦将全部外墙、外门、屋顶按节能标准设计,使之冬暖夏凉,住户的能源消耗仅为80年代住房的一半。每户冬季采暖温度可由住户自行调节,耗能量分户计量。住户节约采暖费的主动性和国家节能的目标协调一致。全部屋面及架空平台地面铺砌的建筑材料采用当地的天然青石板,既美观又能节约建材生产阶段的能源消耗,具有地方特色。⑧水资源循环利用 因研制单位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以内循环三相流化床为主体的工艺,将小区全部生活污水、废水处理成质量很好的中水,用于浇灌绿地、洗车和市政清洁,多余的中水及小区承受的全部雨水均回灌地下,保护地下水位,实现了雨水、污水及废水的“零”排放。⑨垃圾处理 设计了排放洁净度很高的普及型再燃式多用焚烧炉,使垃圾在小区内减量99%,剩余1%是无害的灰渣,可回填入土。经国家检测其排放气体的各种物质含量远低于允许值,其氟氧量为允许值的百分之一,实现了垃圾源头减量并无害处理的目标(见图20,21)。最艰难的设计工作是采用实惠的新技术,精细盘算,使其建安成本远低于当时一般的经济适用房(约低30%)。

图20 北潞春小区

图21 北潞春小区的可渗水铺装

住宅设计需要适应时代需求,做到以人为本。建国初期急迫的居住需求和建设水平的限制使住宅建设仅仅是争取使每个中国人都有一张床的室内空间,叫做“住得下”;接着是有厨房、厕所(哪怕是几户共用的);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职工住宅追求有个7m2左右的小厅,不再在卧室吃饭、会客,叫作“住得下,分得开”;住宅商品化以后,先买房的大多是“先富起来的人”,除了一般的生活需要之外,摆阔显实力是他们的商业需要,于是面积越做越大,室内外装修、装饰越来越奢华、欧化(实际上,此时西欧在人居环境的建设方面已经强调绿色,追求经济实惠了),有些客厅装修得像花里胡哨的酒吧,从此开始了以“眼球”为本的时尚;其后,贷款购房使职场白领买房成为可能,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始后,“住”的功能、经济、合理等品质又回到开发者与设计人的关切之中。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精神在丢失了之后再回归为本能尚需时日。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取代是中国的进步,但过去有许多良好而有效的设计手法尚应继续。20世纪50、60年代非常重视住户调查工作,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每个5年计划的最后一年,我们都会对入住新建住宅的住户进行约2000户问卷调查和不少于400户的入户调查,依其成果拟定下一个五年计划中人居环境设计的准则,并向政府提出建议,供制定新政策参考。5年之内,多数住户需要什么?要求改进什么?这就是当年以人为本的创作之源泉,具体且踏实。

今天,更需要我们对“大众住宅”,特别是保障性住宅和农宅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为建设和谐社会出力。70年来,人均期望寿命由35岁上升到76岁,社会老龄化已是现实。目前对此的关注点仍停留于“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乐”方面,而人居环境的创作,不能局限于此,需要细致地分析当代老人的特点和不同职业背景、经济背景、家庭背景的老人在不同地区对人居环境的需求。

《城市住宅》:能否列举几个您认为做得比较好的住区规划案例?它们具体好在哪些方面?

黄汇:我主要讲两个我参与过的案例,分别是“小后仓胡同危房改建工程”“东桃园危改小区”,上述小区的规划设计在努力学习、效法近年建成的许多优秀小区的先进经验的同时,试图在住宅商品化、社区服务、工作岗位、交通网络、绿色生态环境、住宅产品改进与科技投入、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房地产开发经济效益与设计的关联等方面进行探索。

小后仓胡同危房改建工程是北京市西城区政府改善危房地区居住条件的一次重要尝试。小后仓胡同位于西直门内,其1.5hm2用地上共有住户298户,1100人,人口密度近800人/hm2,原住户都是收入低、文化水平低的社会最底层劳动者,原有住宅都是简易平房,大部分为危房,居住条件十分恶劣,群众对改变现状的要求极为迫切。对小后仓胡同危房的改建,既要保持北京的民居风貌,又要满足全体原住户的居住要求,还要解决资金紧缺问题,规划、设计、实施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围绕着上述内容进行:①“原住户搬回原地居住”的原则保证了拆迁工作顺利进行 以“原住户迁回原地”为原则,政府依照我们提交的总平面设计方案及各住宅楼方案明确了各户将来所迁回的楼号、层数和单元,先与居民签订合同,由各户自寻临时借宿住房,改建完成后迁回,迁出期间,房管局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回迁时,住户可按优惠价格购买自己的一套住房,无力购买的住户也可以继续租房,这一措施使整个拆迁过程没出现一个“钉子户”,较短时间内完成了拆迁工作。②确定合理的居住标准 设计人员参与策划及回迁分配定位;为节省用地布置了一定数量的东西向住宅,但在分配中尽量做到每户的朝向均有所改善;考虑到不同层面住户的原居住条件有差异,设计中35个首层一室户布置了独用小庭院,另有几十个顶层一室户有顶层平台,其他套型的构成亦然;住宅设计中考虑了小套型日后合并为大套型的可能性,以适应因人口构成变化而引起的套型变化和居住水平的提高;考虑到住户的生活需要,大多数户内都设置了较大的吊柜等储藏空间;住宅设计充分考虑抗震和节能要求,结构全部按8度抗震设计,外墙和屋面都按新的节能标准设计。③灵活解决资金来源 由政府提供250万元作为解决危房改造的启动资金,约占全部建设成本的1/5;大部分投资来自10号楼(综合服务楼)的出售盈利;由西城区房管局垫付1/5的投资。④继承、保留北京原有的居住风貌 沿用北京民宅惯用坡屋顶的曲率;采用具有北京特色的灰墙、红窗、红栏杆;总体布置保留“胡同”和“院子”的做法;沿胡同两侧设传统院墙;将主要胡同的1号楼及5号楼的南面设计成2层退台式,使胡同保留了原有天际线;为弥补居民从“大杂院”迁入单元式住宅而失去的邻里交往环境,将每座楼梯所联系的住户组织在1个院子里,在停放自行车、户外公共卫生、安全及院内绿化等方面,为各户之间的合作和交往提供条件。⑤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树木 尽量保留原有树木,经过各方合作与努力,共保留39棵大树。小后仓胡同危房改建工程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由政府、住户和建筑师、施工队不分你我,共同紧密合作完成的作品。建成后,有29个国家的大使夫妇前来参观,受到赞赏。10多年后德国举办包豪斯展览介绍北京当代建筑时,展览了这个项目,2003年“中法友好年”时,我国在巴黎又展出了这个很久以前的惠民项目(见图22)。

东桃园危改小区地处北京市内心街闹市口,占地56hm2,三面临城市干道,商业建筑临干道建造,力求建设一个充满情意的,文明水准高,生活更安全、舒适、方便的居住环境,规划设计有如下亮点:老人及残疾人不但得到医疗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照顾,还能有参与社会生活、开展文体生活的便利环境;配套建筑更适应居民生活的新模式、新需要;集贸市场建在居民早已习惯的原址附近,靠近小区入口处,与人行道相通,与车行道间有隔离,便于居民下班购物,且不堵塞交通;保留原有学校,扩大操场,白天课时由学校教学使用,其他时间由小区居民使用;沿干道建设公共建筑,利用其良好的就业机会,吸引小区居民主动参加学校举办的品德、礼仪、知识、技能、信息等各种培训班,提高居民素质,创造就业环境;保留路网结构,拓宽理顺,增设停车场;在运动场之间设较大的集中绿地,在绿地旁设社区文化活动站;尽量保留原有的古树及大树,在树木集中地带设置公共绿地,使小区建成之时就有茂密的绿荫。

图22 小后仓胡同危房改建工程

上述小区设计过程使我总结出:规划设计不是仅仅盖一片像样的房子,而是建一个小社会,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是“人”,是家庭,是有生命的、活的社会机体。

《城市住宅》:您认为我国现阶段住宅建筑设计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黄汇:我认为,现阶段住宅建筑设计大致有如下问题比较突出:①住宅建设各专业沟通不足 在住宅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等专业分别设计,各自为营,住宅设计整体融合不足;②装修噪声 住宅伴随经济发展而演变,住的观念也像服装一样从统一着装到追求个性化,不同家庭追求不同个性,同时一个家庭的喜好也会因时而异,故自行装修热起来,不但进行软装,还要进行硬装,严重干扰周边邻里的正常生活,即使是新竣工的住宅楼,也因入住先后造成先入住者“受难”,很多家庭饱受装修噪声干扰之苦,“无声装修”技术推行已迫在眉睫;③住宅设计偏位 当下部分住宅设计受投资者意愿、领导意志、设计潮流等影响,部分设计师甚至抄袭、照搬图书或杂志上的经典案例,偏离了住宅设计的本位,住宅设计应以人为本、服务人民,且应顺应国家政策。

《城市住宅》:您能否预测一下未来我国住宅的发展趋势?

黄汇:日本的一位住宅设计专家描绘了2050年的住宅——他们认为研究“2050年的住宅”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于房子、绿地,应当把研究的视野扩大。到了2050年,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可能提高到125岁,所以社区设计应关心医疗、就业、子女、文化等多方面问题。日本人认为将来的住宅应有性能进步、面向世界、安全、宜人、居住费用为“零”5个特点。日本人认为自己是资源大国,他们的碳纤维、陶材储量丰富,可以百分之百地在建设时循环使用,所以“零能耗”目标可期。这些认识,使日本的住宅设计师站在一个较高的视点上设计本国的住宅,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可以学习借鉴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住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好的住宅设计要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构建社交平台,为居民提供游憩休闲的空间,重点关注老人及儿童,同时要兼顾人的美学要求。未来的住宅设计,有以下问题值得研究。

1)住宅多样化 在我国,不同民族的人对住宅的需求不同(比如维族矿工喜欢有木地板的住宅);不同职业的人对住宅的要求也不同(比如现在的“白领”阶层,3口之家要求各自独立的小空间,却不再需要大厨房了);不同经济收入、家庭构成的人对住宅的组成结构看法不一,物业费的收取和服务、安防等也要多样化。

2)绿色住宅 被动式住宅等绿色住宅形式既能节约资源,又能减少碳排放,越来越受到大众推崇。中国住宅的“短命”现象造成了惊人的浪费,现在日本和北欧的住宅寿命是100年,正在努力搞建筑的循环经济。北京的专家们也在研究拆下来的混凝土怎么做成骨料,这些工作促成了住宅产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行进。现在国内住宅设计的“生态与否”仍然缺乏准确评价,有人针对美国“LEED评价体系”上的几点做设计,结果评上了美国“LEED”生态住宅,但在中国却很贵,而且不因地制宜的建筑很难适应“生态”的桂冠,毕竟中国与美国的资源情况有差距。有人在住宅上设计了节能门窗,选用的框料传热系数小了,但门窗框截面变大了,屋里光线不足,只好开灯,节约了热能耗费了电能,是非常值得改进的。未来的“生态住宅”设计要真做,要综合、全面地做。

3)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对于目前中国提高建设质量有特殊意义,自古匠人有规矩,工人有级别,什么活儿能让三级工干,什么活儿能让八级工干应该有规定。现在工程项目多了,谁都能干,不能保证建设的质量。而大力发展产业化,可以比较迅速地提高施工质量和速度。住宅产业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去全面改造传统的住宅产业,使住宅建筑工业生产和技术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手工式的操作过程已难以适应大规模的建设需要,难以保证全面而且稳定的建筑质量,更难降低建设成本,50多年前,日本明智地迈出了“住宅产业现代化”这一步,得到很大的进步和收益,其他国家的经验也证明此路可行,未来,我国也要走“住宅产业化”之路。

4)技术创新 新技术在未来住宅设计中会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如“无声装修”技术、新型建筑材料及施工技术等。我到北欧的生产厂家去参观,很安静,所有钻东西的声音都很小,所有的五金部件一拧就上去了,所以我觉得要搞一种无声装修。应该有一些非常有水平的工人来做这些安装、组装工作,然后有一些企业来生产这种适应无声装修所需要的产品。

5)居住文化 中国对居住文化的研究总是停留在学者身上,其实从中国古代和老百姓那里,我们也能学到很多知识。古代的建筑坐北朝南,农民们在农村盖的南墙集热的被动式太阳房,都值得建筑师学习,不能只在外国杂志上找灵感,人居环境设计灵感源于广大住户的生活。

6)住宅全生命周期 未来的住宅空间越来越灵活可变,讲求全生命周期性,通过空间的变化、功能的转化,使住宅可以随着家庭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变更而“进化”。

《城市住宅》:能否跟我们谈谈您的个人居住变化历程?您觉得其中居住体验最好的阶段是什么?

黄汇:幼时在苏州,住的房子有小花园,还有大片绿地,景观环境较好。后来随父母迁至北京,住宫门口的三户合院式的三代居(大杂院),我母亲住堂屋,把她的一间房让给我。毕业工作后,单位给我分的首套住房就是福绥境大楼(共产主义公社大楼)里的一间房,与邻居们共用厨房和厕所,住了好几年,直到后来单位给我调整了第二套住房,这套房子我一直居住至今,是79住1的套型。从我个人体验来说,我对于住宅的要求是非常低的,因为常年处于一个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所以在家的时间非常有限,只要能满足我基本的睡眠要求,还有存放图书和资料的要求即可。

《城市住宅》:您成长在北京,毕业后去过新疆工作,请您谈谈北京、新疆两地的住宅特点。

黄汇:北京住宅设计重视街坊及一些小的聚集人气的环境,且因城市较大,住宅设计非常关注交通问题,配套设施建设也是设计焦点;新疆住宅设计多会考虑维吾尔族的民族习惯,室内空间设计应满足古尔邦节户内迎客的需要。

《城市住宅》:作为老一辈建筑设计师,您有哪些宝贵经验与年轻一辈分享?

黄汇:我认为设计师要明确一个观点,即设计行业就是一个服务行业,服务于广大人民,要尽一己之力来满足人民在不同时代的居住需求,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能力和技术水平,还需要热情,甚至激情;要注重行业融合与专业融合,住宅设计创作是综合性甚强的工作,设计师必须全方位投入力量,和各种相关行业进行有效合作,开展对边缘学科的学习,开展多专业全方位的研究,以取得与合作者共同的语言;年轻设计师要勤跑腿、多动嘴,加强与住户的沟通,要做到设计前反复调研,竣工后不断回访,充分了解住户时时在变化的烦恼和需要,知其“心想”才能促其“事成”,这个方法可帮助设计师与住户建立感情,同时也能使设计跟上时代步伐;住宅设计要传承传统文化,尤其在一些危房改造项目中,如何继承并再创造,需要设计师阅读大量历史资料,并与住户进行深入沟通;年轻设计师一定要有信仰,有追求,要甘心吃亏,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偶遇20年前入住我设计的低标准住宅的住户,她拉住我说:“一直感谢你当时劝我借钱买下了回迁房,现在房价涨了200倍,但是给再多的钱,我也不卖,因为好住。”听了这话,其鼓励与快乐要远胜过获得金奖,这就是做建筑师的快乐所在。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猜你喜欢

住户住宅设计
Jaffa住宅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顶层住户的无奈——渗漏篇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简单的高招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住户调查样本轮换工作的通知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