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亲手里的馍

2019-11-26吉项鱼

农家参谋 2019年11期
关键词:酱肉馍馍玉米面

吉项鱼

1943年,我母亲9岁。听她说,那一年我们这里遭旱灾,地里的庄稼都绝收了。逃荒要饭的人从西边过来,一路上成群结队,穿得破烂不堪,浑身脏兮兮的。

有一天,我外婆带着我母亲在路边卖水,烧了一瓦罐儿开水。母亲饿了,外婆就脱下身上一件淡青色的外衣,换来一个白馍馍。

母亲把白馍馍拿到手,正要往嘴里塞时,却被一个乞丐的脏手飞快地抢走了。母亲坐在地上大哭,一旁的人吵嚷着要从乞丐手里夺回来时,外婆瞅了瞅那个乞丐狼吞虎咽的样子,叹息一声,从地上拉起母亲说:“算了,也是个可怜人,饿得不行了才来抢的。让他吃了,就当咱行善积德了。”母亲听了外婆的话,不哭了。

1961年9月,母亲生第一个孩子时,住在灵宝县医院。因为当时我父亲在部队,我奶奶在伯父家看娃儿,都来不了,母亲就只能自己照顾自己。母亲说,那时的生活都很困难,虽然奶奶托人捎来了一些钱和粮票,但医院里的伙食就是一顿两个小馍,一碗稀面汤。母亲吃完了小馍喝完了汤,还是饿得心头发慌。

我姐姐生下来时,又黑又瘦还爱哭。母亲心里烦躁,医生说不让着凉,而母亲饿得心里发急,就打开了窗子,让风吹进来,觉得很舒服,却不想把自己给吹感冒了,只得多住了几天院。

出院时,奶奶托人捎信儿让我外公把母亲接回娘家去,外公就赶着毛驴车,车上铺着褥子来了。母亲抱着姐姐一路三四十里颠簸,都没有换胳膊,终于回到了娘家。不过,在娘家还是吃不饱,母亲说,那时候吃的都是玉米面馍、红薯面馍,只吃到一回白馍馍,还是外婆专门为她蒸的。后来,母亲回到了我们家,吃的仍是玉米面馍和红薯面馍。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会吃上一顿白色的小麦面馍馍……

1982年分田到户时,我家分到了20多亩地。母亲的干劲可大了,春种秋收,忙得不亦乐乎,第二年小麦就收了满满几大囤。终于可以吃到新鲜的麦子面儿了,母亲又是蒸馍,又是烙煎饼,还常常炸油条。我记得母亲手里拿着白白胖胖的馍馍,常笑眯眯地说:“这下子就不再熬煎吃不饱了。吃白馍馍,心里就是美气。”

那几年,庄稼收成一直很好,母亲就变换着花样吃馍馍。春天有了韭菜,就蒸韭菜包子或者菜卷儿;夏天地里有了灰灰菜,就蒸菜馍;秋天柿子熟了,她就蒸柿子馍……馍,在我母亲手里变换着花样儿,她的心里也乐开了花。

1992年春天,母亲还种了三亩苹果树。随着果园的收入越来越好,母亲不仅天天吃上了白馍,还隔三差五吃上了肉。母亲最喜欢吃自己用老酱做的酱肉了。她把热气腾腾的酱肉夹入刚蒸好的白馍馍,吃得香,吃得过瘾。

2003年秋天,母亲跟着我住进县城后,还是喜欢蒸馍馍,变着花样儿蒸。后来,白馍吃腻了,就吃玉米面黄馍馍、红薯面黑馍馍、荞麦面馍馍、高粱面馍馍。吃着吃着,母亲自己都觉得好笑:“咋又拐回去了呢?原来总是盼望着吃白馍馍,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咋又不想吃白馍馍了呢?”

母亲没有啥文化,也不会说大道理。但在她2017年离世前,常喜滋滋地跟人说:“我这辈子的后半截儿,很知足呢。日子美美的,想吃啥馍就吃啥馍,很享福哩!”

猜你喜欢

酱肉馍馍玉米面
休闲小食玉米脆片
存在篮子里的馍馍“麦香依旧”——定边县实行第一书记“职级抵押”
“馍馍熟了再揭锅”——急于揭锅,会成夹生饭
厚德福酱肉为什么那么火
厚德福酱肉纯中药酱制 健康安全人人爱吃
谁动了我的馍
蒸馍馍
自制醇美酱肉
玉米糊糊
不同添加剂对玉米面饺子皮老化控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