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在物理实验上的启发
2019-11-26徐青源
徐青源
(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学校 江苏 丹阳 212300)
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已经有多年了,但收获并不是很大,也有很多学者提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方面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必须从“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的观念中彻底转变过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
1.通过创新演示实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演示实验需要创造性地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做好演示实验的改进工作。如物理课本第一册图11—4“鸡蛋将怎样?为什么?”的演示实验可以这样改进:把广口瓶换成150mL平底烧瓶,把去壳的熟鸡蛋换成去壳的鹌鹑蛋,演示时把一端浸过酒精棉的铁丝点燃后迅速插入烧瓶中,待燃烧片刻后抽出铁丝,再迅速将鹌鹑蛋放在瓶口上,过会即可看到鹌鹑蛋沿着烧瓶颈慢慢下滑到瓶底。这样改进可见度增大,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另外该实验还可以演示烧瓶把鹌鹑蛋吐出来。方法是把烧瓶倒立,使鹌鹑蛋堵住瓶口(小头向下),然后把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用毛巾包住瓶底,并不断把热水慢慢注到毛巾上,一会烧瓶就吐出鹌鹑蛋。
让学生将改进后的实验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比较,分析优劣,体味实验创新的实用性,并诱导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改进方案。并在课下指导学生对物理实验进行改进,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改一改、变一变、扩一扩、缩一缩等方法动手对日常接触的事物进行改进和创新。
2.通过增加设计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照方抓药”式的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了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尽量增加一些创新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以学生的经验与知识技能、实验能力为出发点,提出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实验,激活学生在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独立思考,去探索创新,保持生动活泼的学习态势。
如没有量筒,如何测出一杯牛奶的密度?
学生的设计实验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了质量、重力、密度、二力平衡、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等已有的知识和用弹簧秤测重力、视重等已掌握的实验技能,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设计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习物理的热情,为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布置课外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小实验、小制作的题材广泛,材料极其丰富,是一种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有益活动。课外小实验可以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不受时间、器材、场所等条件的限制,可以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认为满意为止。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实验所需器材、步骤,也无明确要观察的现象,所有问题均需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创新演示实验、增加设计实验、布置课外小实验等创新实验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那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
3.1 多设计开放性问题。创设物理情境,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面对多种疑问,产生浓厚的创新趣。如问学生我们生活中的一次性口杯能否用来做物理实验,能做多少个?学生肯定会努力去思考,然后,我们可以指出几种,分别:(1)用来制量杯;(2)接听土电话;(3)塑料杯烧水;(4)模拟放大镜;(5)设计课堂实验,开展创新。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堂上多设计实验来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例如气球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有以下14种巧用。演示声音是由于声源的振动而产生的,演示空气是有质量的,演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演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演示空气有浮力,演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演示气流的反冲作用,演示气体受热体积膨胀,验证分子大小,演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演示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演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演示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3.2 变验证性实验为创新性实验。学生在进行创新性实验时,其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先要对所创新的物理知识提出假设,然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一边实验一边探究,再从中发现规律。学生在创新性实验中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正像波亚利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总之,中学物理教学的“创新性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发掘了学生的“自我求知意识”,“自我动手能力”和“内在潜力”。在“创新性实验”的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要创设学生求知问难,探索以及大胆设想的情景,根据学生的总结提问,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向“发问—设想—探索—创新”的思维王国。这不但能促成学生“想做”、“活做”、“会做”物理实验,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将素质教育真正地引入了课堂,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