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2019-11-26李小红
李小红
(贵州省赤水市第一小学 贵州 赤水 564700)
1.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局限性
1.1 过度依赖多媒体,忽视教学基本功。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多媒体技术运用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课件设计应当确立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着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却患上了多媒体“依赖症”。他们往往只是从网络上下载一个课件,而不对课件内容进行研究修改,也不管课件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一味地播放课件,俨然成了一个放映员。他们离开了多媒体,好像就不会上课了一样。反观学生呢,他们长期观看教师播放的课件,也会渐渐麻木,不愿积极地动脑动手了。这样,时间久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会下降,学生也会“眼高手低”。
1.2 多媒体演示代替了师生的操作与探索。多媒体的运用,让课堂生动直观了。于是,有的教师让多媒体“万能”了。利用多媒体演示代替了学生的直观想象;代替了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代替了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我曾听了一位教师的一堂课《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可以用“登峰造极”来形容。所有内容全在课件上,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时,教师也是用多媒体模拟“倒沙子”,让学生来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与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整节课,学生除了偶尔需要举手外,其余时间小手都背得好好的。这种应用,弱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想象探索的能力。个人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1.3 机械播放课件,课堂缺少生动的师生双边活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是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事实上,有部分老师依赖于课件,只是一张一张地播放着课件,没时间也没心思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的课堂尽管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也只不过是电脑版的“满堂灌”而已,毫无生气,就更不要谈教学效果了。
2.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优越性
2.1 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索、去求知,并能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而让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根据需要,我们可以利用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生活情境,优美动听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1亿有多大”这一课时,我就没有简单地进行说教,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了“宇宙情境图”:在茫茫的宇宙中,银河系约有2000多亿颗恒星,我们用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至少可以看到10亿颗。地球是宇宙中一个年青的星球,她的年龄大约是46亿岁。在地球上,生活着近70亿人,而我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有14亿人,其中在校小学生约有1亿人,如果让这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规模宏伟的宇宙情境,声情并茂地解说,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2.2 直观形象,利于突破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每个教师每节课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有些重点、难点知识,我们有时也会面临应用普通教学手段难以讲清楚,甚至无法讲清楚的情况。尤其是在几何教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很难理解,有时即使老师反复讲解,学生还是似懂非懂。这时,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活动,就可以让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而形象,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时,我先出示一组平行线,让学生观察、想象,然后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演示两条直线不管怎么延长,永远都不会相交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对平行的概念有了质的理解。同样,教学垂直时,我用课件呈现几组典型的作品,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理解垂直的概念,再用课件呈现三组摆放不同的垂线,让学生明白垂直要看两条直线是否相交成直角,而与怎样摆放无关,从而进一步理解垂直的含义。
2.3 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样的四十分钟,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容量要大得多,教学效率自然也高很多。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数学教师往往需要写大量文字,还得花大量时间说明讲解,处理容量也就相当有限,而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既节约了时间,又使课堂教学显得紧凑。
总之,多媒体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使教学有了质的转变,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因多媒体的使用而变得生动活泼,且通俗易懂。但是,我们也要记住,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来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