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研究
2019-11-26赵云香
赵云香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青驼中心小学,山东 临沂 276300)
自“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教育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借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这一“东风”,进行有效教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出发,有理有据地进行逻辑推理,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具体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呢?
一、培养学生的数感
大多数小学生接触数学之时,只是存在下意识的“原概念”,并没有具体的“数感”。那么,何为“数感”呢?所谓的“数感”就是学生将脑海中固有的“原概念”转变成有实际意义的数。如,小可有5颗糖果,她给了小明2颗糖,在其潜意识中形成了一个模糊概念就是“她自己少了2颗糖”,但其却并不知这是“5-2=3”之意。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多么重要了。这就要求教师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潜意识中的“原概念”向富有数学内涵的数逐步转化,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具体的认知。
比如,在教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时,为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逐步掌握6~10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并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为接下来的11~20各数认识一课打下坚实基础。笔者在教学中采取游戏化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摆火柴”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笔者先引导学生摆放出7根小火柴,并把火柴分为两堆,看看学生能够有几种分法,以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经历根据火柴的摆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计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以便让学生脑海中对数模糊的“原概念”逐步转变成实际的数字,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树立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
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已经储存了大量的生活化符号,如车牌标志、音乐符号、交通信号灯等,但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就是要将一些符号赋予“数学”化的含义,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强化学生的数学思想,以更加科学地看待数学符号。比如,《长度单位》一课时,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笔者让学生提前准备学具(如,一元硬币、曲别针、文具盒、铅笔等),在课上之时,笔者引导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测量,一一对这些物品赋予“数学符号”,让学生直观体现抽象的“数学符号”,借以增强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由于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弱势,这无疑给学生学习抽象性比较强的数学带来一定的挑战。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很好地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帮助学生形成逻辑化的思维模式,便于学生今后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树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帮助学生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逐步转化形象可感的数学概念,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能力,为教师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比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为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出示简单的“公园游玩地图”,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5人为一小组进行活动,一人指挥,剩下队员则需要根据指挥所描绘的位置进行相关游戏,以打开游戏地点中的“宝箱”,得出下一个游玩地点的位置图。通过这样的练习,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还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相应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以上仅是笔者的粗鄙见解,旨在抛砖引玉,望广大数学教育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