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游戏对5-6岁儿童社会性叙事能力的影响
2019-11-26李玉花
李玉花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幼儿园,甘肃 陇南 746500)
前言:叙事能力是儿童语言能力紧密相关的一项能力,具体是指儿童在脱离语境的情况进行组织表达语言的能力,可以很好的反映幼儿在社会性、情感以及认知等诸多方面的情况[1]。社会性叙事能力则是专指幼儿对包括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描述和心理理解的描述能力[2]。本文选择实验探究的方式,以Mercer Mayer的经典无字图画书《男孩、狗和青蛙》系列作为测试工具就表演游戏对5-6岁儿童社会性叙事能力的影响展开探究,以下为详细内容。
一、实验对象与工具
(一)实验对象
选择某市幼儿园中大班的幼儿一共120名,平均年龄为5.66岁,其中男孩56名,女孩64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名,实验组平均年龄为5.67,方差0.67,对照组平均年龄5.68,方差0.56,所有实验儿童都没有在语言能力发展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存在视听障碍。
(二)实验工具
选择Mercer Mayer的经典无字图画书《男孩、狗和青蛙》系列作为测试工具,并使用录像机和录音笔对实验过程进行录制。参考Miles和Chapman的数量化评分指标,将儿童的社会性叙事能力划分为“叙事完整性”“句子结构”“对话的使用”“时间标记”和“表现性”五个维度,分别测试幼儿叙述结构、词句水平、心理理解、情节逻辑和情感表达,重点对幼儿的情感报答和心理理解进行测试。
二、实验程序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前侧阶段,使用《青蛙,你在哪里》对所有儿童进行“叙事完整性”“句子结构”“对话的使用”“时间标记”和“表现性”五个社会性叙事能力的测评。
第二阶段为试验阶段,分为故事讲述和表演环节两个环节,为其七周,每一周进行一次,每次90min,选择《爷爷一定有办法》、《月亮的秘密》等工7则故事作为表演文本,让幼儿幼儿都对故事内容进行讲述,讲述时间控制在20min左右,讲述结束后利用10min对幼儿进行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然后将实验组带进活动室,根据故事角色进行表演游戏,3-5人一组,50-60min一次,对照组则不进行表演游戏[3]。
第三阶段为后侧阶段,在完成试验后,再次对实验组和对照对幼儿的“叙事完整性”“句子结构”“对话的使用”“时间标记”和“表现性”五个社会性叙事能力的测评。
三、实验结果
在前测阶段的社会性叙事能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后侧阶段则是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其中实验组叙事能力得分t=-9.67,p=0.001,显著提升,而对照组的叙事能力得分并没有明显提升。进一步细分对比,在“叙事完整性”“句子结构”“对话的使用”“时间标记”和“表现性”五个社会性叙事能力上,“叙事完整性”和“时间标记”两个维度实验组和対照度在后侧边缘显著,在“表现性”和“对话的使用”两个维度上结果呈现为显著差异,说明故事表演游戏具有提高5-6岁幼儿社会性叙事能力的作用。
四、实验结论
(一)表演游戏这有助于幼儿对故事角色内心世界的认知
通过实验发现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对话的使用”一个维度上表现出了显著性的差异,进行横向对比,对照组仅有3.4%,而实验组有25.8%的儿童都可以在后侧添加大量的对话,且角色之间的对话富有意义、包含思想和情感,即说明通过表演游戏的方式切实的有助于幼儿对故事角色内心世界的认知,能够叙事的过程中更多的去对任务的内在语言进行表达,说明表演游戏对5-6岁儿童社会性叙事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二)表演游戏这有助于幼儿对故事角色情感的表达和描述
通过实验发现在实验组和对照组“表现性”一个维度上表现出了显著性的差异,进行横向对比,对照组仅有9.3%,而实验组有33.3%的儿童都可以使用预期、声音去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进行烘托,有助于幼儿对故事角色情感的表达和描述,也说明表演游戏对5-6岁儿童社会性叙事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对5-6岁儿童社会性寻思能力受表演游戏的影响展开详细的分析论述,发现故事表演游戏具有提高5-6岁幼儿社会性叙事能力的作用,有助于幼儿对故事角色内心世界的认知,对故事角色情感的表达和描述,值得广大的幼儿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充分合理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