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学困生心理教育之探讨
2019-11-26徐剑
徐 剑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兴仁中学,贵州 黔东南 557505)
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问题成为当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从宏观角度来讲学困生主要指的是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而体育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无法按照标准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从目前关于体育学困生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导致体育学困生个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无论是那种因素导致形成的学困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心理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对体育学困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一、体育学困生的心理现象及危害
体育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表扬与赞赏,甚至还会遭受到教师的言语打击,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学困生无法感受到他人的尊重与理解,久而久之产生了“低人一等”的想法,进而产生了自卑感。此外,目前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抱有较大的期望,而这种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包袱,并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学困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导致其对学习产生了厌烦的消极心理。另外,体育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害怕教师在课堂上点名,害怕在课堂上丢脸,学困生的种种担忧最终导致其对体育课产生了恐惧感。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这一些列的心理问题造成了体育学困生在心理上缺乏自信、紧张、暴躁等心理行为表现,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学困生身上的这些问题,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可能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伤害他人或者自己。
二、初中体育学困生心理教育策略
想要逐渐解决体育特困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从具体上来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解决体育学困生的心理问题:
(一)正确对待体育学困生,做到尊重、信任与引导。体育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并非一朝一夕所形成的的,其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当认真对待他们的特殊心理状态,在教学中多给予他们一些帮助与肯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体育学困生,并在教学中发现他们的优点,通过放大他们优点的方法提升其在体育课堂的积极性,进而逐渐使其克服自卑的心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体育学困生的体育成绩,从而提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二)关心爱护,树立信心。体育学困生由于受到生理和心理方面原因的影响,他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勉强掌握一个技术动作要领,做好一个技术动作,从体育学困生的角度来讲其内心已经产生了较大挫败感,因此教师在此时应当给予他们关怀与鼓励,而不是雪上加霜。在宽慰学困生时教师应当教会他们正确的选择对比对象,应当善于发现自身在体育方面的进步,逐渐引导体育学困生以自身或者体育成绩与之相差不多的同学作为参照物进行比拼。此外在对学困生进行指导时教师务必做到“宽容不放纵,严格不苛刻”,学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吝啬自己的语言通过表扬逐渐唤醒学困生的自信心。
(三)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当前导致我国体育学困生产生的因素较多,而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体育学困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教师能够准确的找到其影响因素,进而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从理论上来讲学生对体育动作技巧概念理解的误差、身体素质差、心理素质差以及环境因素等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导致其体育成绩不理想,对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找出其影响因素制定解决措施并使学生明确以后的具体提升方向。
(四)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做到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从体育学困生的定义概念中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教师想要在体育课堂上解决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求在实际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具体上来讲,首先,体育动作技术难度上的设计方面。体育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体育学困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训练难度,如减轻重量、降低速度、降低高度等,从而使学困生在体育课堂上感受到动作技术训练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提升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其次,训练分组方面。在进行分组时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学困生分在一个组,这样从某种程度上在训练过程中他们就不会产生自卑感,这对增强其体育信心有着较大的帮助;最后,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应当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程度,并将学困生中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榜样来激励班级中其他同学加强锻炼,从而在心中点燃“我也行”的希望之光。
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体育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并正在教学中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指导方法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心,并克服在心理上的障碍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