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中小学生教育的一师一课
2019-11-26伍向利
伍向利
(重庆市永川区汇龙小学校,重庆 402160)
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之后的第四媒体。随着信息时代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网络以其快捷、广泛、多样、普及、开放和共享等特点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往与思维方式。同时,由于网络的信息良莠不齐,加上中小学生年龄、认识能力和个人经历等多方面的限制,难免会受到网络上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充分认识到网络对中小学生的利和弊,科学地分析网络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然后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有效地防止网络的负面影响,是当前中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更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中小学生上网存在的问题和现象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场所。目前,有些网站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网络文化和网络教育,提供了极为全面而又丰富的资源,但是中小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比率不容乐观。相反,浏览网络信息、玩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和在网上看电影听音乐等娱乐方面却是中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而且接触过网络不良信息的学生并不鲜见。在网上聊天时,一部分学生在网上的恣意妄为,随便辱骂他人,发布不良言论,在网上释放消极情绪的现象,把网络作为自己发泄的出气筒。有些学生上网成瘾,成天沉溺于网络游戏,往往逃避上课,在网吧通宵进行网络游戏来麻痹自我,这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而且极易导致心理病症与情感异化。网络导致的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和疏远,使有的学生宁愿到网上去寻求感情寄托,也不愿面对现实,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迷失了自我。另有一些学生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刻意地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或消极厌世的反社会的信息,严重地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的甚至造成心理和人格的扭曲。另外,有些网民或网站随意在互联网上发布真伪难辨的新闻信息,甚至以错误的舆论误导人,都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可说毫不夸张的说一句,目前在沉溺于网络的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悲观等不良情绪,不道德行为的增多,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等被广为推崇的当代中学生思想的盲目和混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网络的影响。
二、建议与对策
正因为网络对当代中小学生存在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面的同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中学生进行正确运用互联网的指导。
(一)网络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教育必须适应信息科技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要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我们应把普及网络技术作为加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首先,教育工作者要进行知识更新。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术的培训,使他们能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和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具有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搜集、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及对信息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其次,还应不断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提高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和对各类信息的敏锐度。最后,学校领导还要重视信息技术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建设工作。
(二)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结合”的第一道“防火墙”
据统计,在学校公用机房上网时,网络中的一些不良信息经过“过滤”后,在教师的监督下,学生浏览不健康信息的可能性相当小。同时,学校教师和家长不定期地进行相互沟通,了解学生的动态,对他们进行指导和控制。最重要的是,文化部门、公安、工商等部门一定要树立“网络延伸到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做到哪里”的意识,联合对网络上的信息和网吧(特别是学校周围的网吧)加强监控和整治工作,控制信息源头,对网上的有害信息进行强制性的检查和过滤。再进一步加强对经营性娱乐场所的规范和管理,严肃查处危害未成年人的读物和视听产品,严格审查面向未成年人的游戏软件,努力为广大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文化服务环境,切断网吧这个对中小学生的传播途径。这种主动出击,疏、导、堵三结合的方法,对建立中学生网络环境的“绿色通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本清源”,只有“正本”才能“清源”,才能从“本”上防范于未然。
总之,对中小学生上网出现的不良现象还有很多,同时,也有多种解决的办法。但是,我们必须任重道远,充分认识到它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使学生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促进他们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