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2019-11-26莫小斌

读与写 2019年10期
关键词:西域思维能力历史

莫小斌

(广西桂林资源实验中学 广西 桂林 541400)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思维在发生和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具体表现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等。”历史思维是指一般思维与历史学科有关史料的思维有效整合,揭示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思维过程,包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抽象思维,还包括通过联想、分析、综合等形象思维。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结合农村学生心理和思维特点找准突破口,探索思维训练的规律和方法,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1.巧记知识,训练思维的有效性

人的思维是有动机的,当有某方面的动机时,思维才会得到开发和运用。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产生学习活动的内动力,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关键。在学生产生思维动机的前提下,加强有效的记忆方法训练,清晰思维脉络,理清知识重点,达到思维训练的有效性。

1.1 联想识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公元前138年。联系手机号前三位和三八妇女节只有一个,识记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和“设置西域都护的时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公元前119年。师:你是怎样记时间的?生:我是联系火警电话号码119来记忆的。设置西域都护的时间:公元前60年。师:你又是怎样记这个时间的?生1:我爷爷昨天过了60大寿。生2:我是联系60花甲。生3:我是联系60分及格。生4:我是联系一小时60分钟。“卢沟桥事变”又叫“七七事变”的时间:1937年7月7日。师:你是怎样记时间的?生:抓住3个7来记忆。

1.2 顺口溜识记:同学们,学习历史很简单,只要我们找到规律就容易了。例如七年级上册《丝绸之路的开辟》在识记汉初西域的地理位置图时,只要抓住“两关(玉门关、阳关)、两山(北山、南山)、一岭(葱岭)、一湖(巴尔喀什湖)”进行识记。还可以编顺口溜,帮助大家巧记这些地点:要去西域过两关(玉门关、阳关),过了两关进两山(北山、南山),进了两山去一岭(葱岭),去了一岭到一湖(巴尔喀什湖)。

1.3 词语串联识记:同学们想想怎样记设置西域都护的意义。生1:西域都护设置标志着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生2: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是西域都护的设置。张骞开发西域,西汉政府管理西域,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1.4 巧用地图识记:七年级上册第6课《西周的分封》“分封诸侯”时,组织学生阅读第27页“西周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在地图上,小红点代表同姓封国,小圆圈代表异姓封国。重要的封国燕、齐、鲁、卫、晋、宋、楚、吴等都在地图上有标示,并且对这些分封诸侯的身份进行了分类说明。通过对分封示意图的分析,将本课历史史实浓缩于该示意图中,一个图涵盖了一课精髓,一个图解决了一节教学内容。七年级上册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战国七雄”时,对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的学习,首先组织学生观看课本第37页“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根据地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对战国七雄进行识记。然后,临摹《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标出战国七雄的位置和马陵、长平两个战役的地点。

2.问题引路,养成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教师设计一些恰当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的指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研读课文,理解史实,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问题引路环节一定要给足学生的思考空间,思考分析问题要有逻辑性,让他们根据问题的描述,师生共同探讨,把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效链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例如,引导学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历史材料就得看出处、提示语,看懂材料的时间、地点、类别和具体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问答题则要逐字逐句,默读三遍,找出关键词,列好提纲。绝不能瞅上一眼,草率答题。不然就有可能把“俄国”答成“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答成“二次革命”,把“近代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误为“法国大革命”等。

又如,在教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时,我课件出示下列问题:

2.1 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生活在什么地方?你怎样来证明他们是人类而不是类人猿?

2.2 你来推理一下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为继续学习铺路架桥。

3.独立思考,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会发生一些转折,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思维在遇到障碍点时,就意味着你应学会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思维转过来,并以此为契机促进思维发展。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因此,当我们在分析具体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三国鼎立》时,引导学生思考: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赤壁之战曹操却以多败于孙刘联军。你认为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呢?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最后得出结论:失败原因:孙、刘组成联军,战略得当;采用火攻,战术得当;利用气候、地理条件。曹操: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启示:应随时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骄傲必然失败;重视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4.创设情境,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美国教育家林格指出:“在教学中,教育心理学关心三个焦点区域的理解的发展,即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三个区域相互重叠和相互关联。”为此,创设历史学习情境是训练思维的深刻性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学习、探究的气氛中,自觉地、主动地感受历史。

例如,我在教学《我们的远古祖先》时,创设了以下三个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1.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人由神创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说”,像我国的“女蜗造人说”;一种是人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你同意哪一观点?请大家观察“从猿到人演化示意图”,相信学完本课,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情境2.展示远古人类“北京人复原胸像”的头部模型。设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头部模型?那时侯,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群?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观看“人物头像”和“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插图。

情境3.有关远古人类社会生活,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

随着教育水平的快速发展,中学历史教学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环节,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同行们关注的焦点。初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又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核心素养的需要。

猜你喜欢

西域思维能力历史
张骞探西域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培养思维能力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