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幼儿互动成长的纽带
2019-11-26章涛
章 涛
(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实验幼儿园 四川 乐山 614000)
1.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要以材料为切入点,观察幼儿的活动,及时调整材料,支持幼儿的活动,丰富他们的经验,提升他们的游戏水平
1.1 找准切入点——材料。区域中投放了许多材料,幼儿在活动中可能会用到不同的材料,怎样才能找准切入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察中思考,解读孩子,知道幼儿在玩什么,清楚她们是否几次活动都在运用这类材料,从而找到他们的兴趣点,找准观察的切入点。比如:小一班的积木区,老师投放的材料有木板、纸盒、牛奶罐、不同形状、大小、长短的木制积木、小汽车,孩子在玩的时候对木质的积木特别感兴趣,几次活动都是这种情况,老师就找到了观察的切入点“木质积木”。
1.2 通过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合理调整材料。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她们与材料互动的情况思考,孩子是怎样玩的,为什么这样玩,他们在探究什么,提供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支持活动的延续,支持幼儿的发展。比如:在小一班的积木区里,当老师以“木质积木”为切入点观察孩子的活动时,发现孩子们沉溺于用积木搭公路、搭房子。偶然间,一个孩子发明了有趣的“翘板游戏”,在方形积木上放一块长木板,再在长木板的一端放一块实木积木,用力踩长木板的另一端,实木积木会飞起来,其余的孩子看到了都很感兴趣,纷纷效仿…。老师看见走了过来,问小朋友:“木块那么重,从空中掉下来打到小朋友会怎样?”孩子们都说,会很疼,怎么办呢?孩子们陷入了沉思。忽然,一个孩子想到了,用泡沫积木就很轻,就不会打疼啦,可是到哪儿去找呢,一个孩子很快到小三班找了一块泡沫积木等,游戏继续进行,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由此老师找到了投放材料的契机,为孩子增加新材料:各类形状的泡沫积木;在第二次活动中,孩子们继续“翘板游戏”,开始探索怎样让泡沫积木飞的更高,通过不断地实践,孩子们发现垫在最低端的积木增高会让泡沫积木飞的更高。还有什么办法能让泡沫积木飞得更高些呢?由此,老师找到投放材料的契机,为孩子增加新材料:长短不同的木板;在第三次活动中,孩子们继续探索怎样让泡沫积木飞的更高,通过不断地实践,孩子们发现放在上面的木板长些,泡沫积木会飞的更高些;放在上面的木板短些,泡沫积木会飞的低些;在第四次活动中,孩子们继续“翘板游戏”探究,木板上的泡沫积木由一个变为多个,飞起来的积木增多,看着积木满天飞,她们很开心。木板上只能放泡沫积木吗?由此,老师找到投放材料的契机,为孩子增加新材料:各类较小、较轻的桌面玩具;在第五次活动中,孩子们开始探索把不同材质的东西放在木板上,飞起来是什么样的。这样,教师以材料为切入点关注孩子的活动,能有效地立足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思考怎样调整材料才能支持他们的活动,为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保障。
2.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要以材料为切入点,观察幼儿在与材料互动过程中获得的发展
2.1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经验的获取,活动的持续、专注、社会性发展等等。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遇到一些困难放弃,也可能没有得到老师及时的支持,游戏水平提高缓慢。因此,老师在活动中要学会察言观色,解读儿童的内心,及时帮助他们积累经验,让他们有信心把同一活动延续下去,且由幼儿独立与材料互动升华到和同伴一起与材料互动。
2.2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1)材料的流通。第一次活动,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发现缺少一些材料,怎么办?哪儿有呢?可以用什么代替?当老师抛出这些问题后,孩子们就开始讨论,哪里有什么,为什么不去拿呢?老师又问。于是孩子们纷纷到自己知道的地方寻找材料...,老师只有一个要求,一定要记住在哪儿拿的材料要还回去。区域与区域之间材料出现了流通,解决了材料缺少的问题。
(2)急速轨道初建成。第二次活动,孩子们在靠墙的地方搭了一个轨道,可是圆柱形的积木老是要从轨道上掉下来,怎么办呢?孩子们想出了办法,在轨道旁加上一个板子就不会掉下来了。其他的小朋友模仿搭建,尝试不同圆柱体滚下来的效果。可是挡板竖着放浪费材料,并且轨道搭得短,木板不够,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节约材料,让轨道搭的更长呢?通过观察、思考,孩子们将挡板横着放,这样既节约材料,又能让轨道也搭的更长。
(3)创新急速轨道。第三次活动,在孩子们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急速轨道由一边滚动创新到两边滚动,并且孩子们在活动中发现虽然轨道与轨道之间隔开一段距离,但有些时候小球也能利用滚动的惯性,从隔开的轨道滚到另一个轨道。第四次活动,孩子们想到了在轨道中间设计一个拱形,在小球滚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小球从高处滚下来,能够通过拱形,这样球不会掉下来且圆柱体也能顺利通过。有了这个灵感,孩子们又设计了“拐弯”的轨道,并找来植物、花等材料对轨道进行装饰、美化等,小球在拐弯的轨道上也能顺利通行,孩子们实践成功。
材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投放什么样的材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活动情况,借助“材料”这条纽带观察、指导孩子的活动,才能促进不同孩子获得相应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