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验探究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
2019-11-26方子瑛
方子瑛
(江西省南昌市铁路第二小学 江西 南昌 330000)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主的学科,从生活中引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其中的科学规律和原理,是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到了科学知识,掌握了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同时也增强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心理学家指出:探究的欲望是推动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内部动因。这就是说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就会对研究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高涨的热情去参与研究活动,为终生学习的兴趣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中,积极地去探求其中的奥妙。本人根据多年的科学课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1.从日常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欲望
知识来源于生活。科学为生活服务,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生活的周围,一件普通的日常用品、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一种熟悉的动物或植物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对象。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科学实验,可以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例如:教师可抓住学生生活中喝的牛奶,询问学生:奶粉通常用热水还是冷水泡的?从而引导学生观察热水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又如:在上《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这课,教师让学生自带一些食物,教师把碘酒分别滴在他们的各种食物上,当把碘酒滴在馒头上的时候,发现颜色发生了变化,学生惊奇的叫了起来,由此明白了如何检测含有淀粉的食物。生活中不乏奇妙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用最平常的东西,引导学生获得不平凡的发现。
2.从科学课出发,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科学课教学要尽量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引领他们到校园、社会、大自然,生活中去学习科学、用科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科学课是生动有趣的,只有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亲自动手,亲身体会,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通过动手操作,让同学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小学生好动爱说、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采取观察、实验、竞赛、游戏、讲故事、猜谜语、填图着色、质疑问难等各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注重实验的直观性与可操作性,注重实验的效果,每次课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以满足学生满怀期待的心情。
我们在教学时,要设计接近生活的、富有情趣的实验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科学。实验探究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核心是进行实验,因此,实验探究教学的关键是加强对实验操作的指导。教师可在引出最佳设计方案的同时设计一些“陷阱”,让学入生误“歧途”。例如:在做溶解实验的时候,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我故意将中指伸进干净的盐水里,再将食指放进嘴里,让学生仿照老师的动作做一遍,结果有一部分学生当把中指放进嘴里的时候,露出了怪样,才发觉上当了,而没有上当的同学则兴高采烈,小有得意。教师乘机告诉学生观察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知道不是什么实验都可以用嘴尝的。通过这样的小“陷阱”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加强了学生的观察力。
课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开发教学资源,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漫长的科学发展史、社会生活中的现代科学新成果等内容引进课堂,让学生直接感受,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3.从师生情感出发,调动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
兴趣与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感情表现得比较明显。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他们往往是对哪个老师有感情,就对哪个老师教的课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科学课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我在上课时,力争做到教态亲切、说话和蔼、辅导耐心,使同学们感到可亲可敬。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和挫折,不随意批评学生,更不能挖苦讽刺学生,以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多多查阅资料,获取多方面的科学知识,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尽可能地给予解答,使学生有满足感,从而对老师有崇拜感,当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持久兴趣。
总之,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大胆设想、认真实验,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懂得团结合作,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和兴趣,为学生终身兴趣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