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好启发教学
2019-11-26张宇
张 宇
(贵州省湄潭县高台中学 贵州 湄潭 564111)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学生害怕上数学课、害怕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问的情况。据调查发现,有近80%的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他们觉得“学习数学就是做题目而已。”可见,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主体的作用并没有得到体现。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提供适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来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能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好启发教学进行相应探讨。
1.启发产生疑问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的确,只有学生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才能带动其他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教材,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产生疑惑、在探索中激发求知欲。“启”字要诀在于巧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讲“概率初步”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相传古代有一个小国,世代沿袭着一条奇特的法规:凡是死囚都要在临刑前当众抽一次“生死签”,即在两张纸条上分别写着“生”和“死”,抽到“死”签的立即斩首,抽到“生”签则当众释放。有一次,国王决定处死一个敢于“犯上”的大臣,于是勾结法官将两张纸条都写上“死”字。如果你是这名囚臣,事先预料到了国王的阴谋,你会怎么做?问题一提出,学生都想知道答案,由此产生疑惑与求知欲,就会带着心理上的渴望自发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通过动手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动手能力是启发教学的基础模式,因为学生只有通过对事物的实践操作才能发现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所以说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动手导入教学才能观察到的数学问题并且进行适当的信息分析,这也是对一般事物结果的猜测进行更加深层次的联想,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创造性素质。
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起来,比如在数学《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这门学科中,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教学工具使一些抽象的内容能够具体化和形象化。比如,老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类似与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东西展示给学生看,然后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解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可以准备剪刀和图纸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出平面图形。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中,不仅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寻求证明途径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的思维模式。
3.精心设计生动的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要善于调整和重组教材,充分挖掘创新因素,补充创新内容。选择和设计的教学内容必须注重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是他们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是他们感兴趣、乐意做的,是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是能够使他们提出问题、产生想象的。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一节时,设计一个情境性问题:很多同学都喜欢打篮球。你知道吗?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曲线?怎样计算篮球达到最高点时的高度?让学生陷入沉思,引发兴趣,激发进一步了解其中奥秘的强烈欲望。
其次,要把数学这一历史财富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使陈旧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让学生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产生灵感。如在引入黄金分割点时,结合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乃至现实意义,又如介绍无理数时,我给学生适时地讲述无理数的发现引发了数学史上一次危机的历史故事,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4.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比,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校正,将对学生教学的重点落实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和培养中来,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指出:“数学的知识并不是老师教给学生的,也不是学生向老师学习出来的,而是自己不断研究的结果,因此,数学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必须为学生创造研究的空间,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以主动的方式获取知识,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自主创造新知识,进行新的数学化思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钟善基教授也说过:“运用启发式的过程进行数学教学,真正实施起来是十分不容易的,其难点便在于是否能够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经历所学知识同时亲自参与数学教学的实践过程。
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对于数学教学来说的要求更加具体,数学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生,不仅要将既定的数学知识传达到位,而且还要让学生彻底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对数学知识讲清、讲透让学生理解、掌握,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诸多数学教学方法中,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巨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