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办学新模式本土化实践研究
2019-11-26李春雷
李春雷
(河北省承德技师学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作为全国首批中职教育改革示范校,我校历年来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2016年,与德国IB西部公益公司接洽,商讨办学事宜,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我校的中德合作班首开我省职业院校与国外教育机构办学的先河。
1.项目概述
与我校合作的德国办学机构是“德国青年社会及教育工作国际联盟”——简称IB,该机构是德国最大的从事青年社会和教育工作的独立机构,在中国有38个培训中心,与中国已经合作15年,与这样的机构合作是培养国际型高技能人才的有利保障。项目的合作模式是采用纯德国的教学计划,采用模块化的教学形式,项目式的教学方法。每学期德方将选派一名优秀的德国企业培训师到校授课两周,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采用实习、顶岗、聘请企业骨干到校授课的方式提升学生企业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国际工厂遍地开花,国际型人才需求迫切,应对目前形势,中德合作项目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人才“一广三强”,既: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应变能力强,要求学生考取国内数控高级工职业鉴定证书及欧盟认证的AHK资格证书。
2.教学实施
为使培养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德国本土培养出的学生能力相持平,我们采用纯德国本土的教学计划安排授课,按着德方给定的34个教学模块,通过与德方专家多次修订并完善,最终制定出了8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实施方案,既考虑到德国教育体现的知识应用和够用为度的特点,也考虑到目前我国国情的学科体系和职业资格认证知识全面的要求。教学计划分为两个模块,即:学习领域课程和通识课程两个模块,学习领域课程包含专业基础、专业实践、IHK训练包三个方面,通识课程包含了文化基础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一共5个大的模块。
针对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我们与合作的德资企业进行研讨和沟通,甄选出了20多个符合要求的教学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层级递推性的教学步骤,第一学期以基础课程和手工工具加工为主,项目选取较为简单。第二学期安排用机器加工制造部件模块,项目的实施中,在钳工初级基础上加入车工,在这个项目中,钳工的技能点上升到中级工。第三学期的项目是在钳工高级、车工中级的基础上引入铣工的初级。第四学期是针对IHK中期考试为主的综合实训为主,理实一体、使知识循环往复、滚动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在教学实施中要有两个关键因素要得以保障,第一是师资,在中德班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授课教师经验丰富、具有企业实践经验、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第二个关键要素是实训条件,鉴于中德合作班的综合教学实训要求,实践中需要用到综合实训加工设备,我们不断完善校办工厂来满足学生综合实训教学,使中德合作班教学实施得以顺利开展。
3.中德合作办学的几点思考
3.1 “双师型”教师队伍创建。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中德合作办学的基础性条件,合作双方由于文化背景、知识背景的不同,在中德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校方与企业很难进行正常交流,从而阻碍了中德合作办学步入正轨。对此,建设一批高素质、高质量、高技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非常有必要。所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学校应当定期组织教师到德国进行专门的进修与培训,让其在具体的德国企业工厂中进行实践操作,将先进的职教理念以及先进的实践技术引入学校教育教学中,以此提升国内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与德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探讨与研究,以此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教学理念。
3.2 优化课程体系。鉴于目前国内“双元制”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以及对德国“双元制”的探索,利用此契机优化课程体系,我们编写了《机械工人专业计算》、《机械工人专业制图》、《机械工人专业工艺》、《机械工人——机械切削工》这四个模块的校本教材,将教学文件进一步规范化。
3.3 政府规范校企合作办学。在德国,企业和学校的双元制培养,要完全履行《劳动促进法》、《学校法》、《职业教育法》,以此来约束企业和受训人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政府作为三方面的协调者。我们国家目前也在制定一些办法来强制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近年来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2018年3月1日,由教育部、工信部、人社部、发改委、财政部、国税局联合发布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正式实施,对学校教师赴企业学习、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任教,以及参与合作的企业减免税额都做出了规定,该办法的实施会使产教融合行动计划得以有效落实。
中德合作项目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课题,中德合作模式背景下培养的人才,对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