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族大歌在龙胜镇小学合唱社团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探析

2019-11-26苏春莉

儿童大世界 2019年5期
关键词:大歌侗族社员

苏春莉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小学,广西 桂林 54179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中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纲要》为小学音乐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重视课堂这一主阵地之外,也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合唱社团的成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其对本民族文化和音乐的认可,激发其民族自豪感。龙胜镇小学位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县城的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在上完第七节课后一个活动课时间,教师利用这个时间段组织学生开展合唱社团教学课程。为了推动侗族大歌在该小学合唱社团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效果,我校合唱社团所召集的队员大多来自于侗族孩子,这为侗歌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条件。

一、侗族大歌在龙胜镇小学合唱社团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中的困难

笔者从四、五年级的学生选出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40名学生的构成为男生8人,女生32人。社团成员都是寄宿生,且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及演唱能力,且大部分成员为侗族孩子,在演唱侗歌方面发音会比较准确。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发现其在练习和演唱侗族大歌时,存在着如下问题:不了解侗族大歌的起源、历史背景和内容特点;认为侗族大歌与流行歌曲比起来,较为老套;在演唱侗族大歌时,存在着多声部不和谐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笔者还通过访谈法对学校的其他三位音乐教师询问,从教师的角度来找到侗族大歌融入到小学合唱社团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询问、分析,了解到侗族大歌在龙胜镇小学合唱社团教学活动应用中存在着:教师对侗族大歌了解甚少,甚至不会演唱;教师在对侗族大歌教学中,未充分结合现在的信息技术,导致其未激发学生学习侗族大歌的兴趣,使得其教学更多的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侗族大歌在龙胜镇小学合唱社团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困难的对策

(一)帮助学生了解侗族大歌的由来、历史背景

虽然社团成员大多为侗族孩子,但是由于受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和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使得侗族孩子的家长甚至教师不重视侗族自身文化和音乐的传承。基于此,我校先从讲解侗族大歌的由来和历史背景着手,并在其中渗透侗族大歌的内容特点和德育教育相关内容,以此来弘扬地方文化,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使其获得全面发展。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6年6月,全球首张实地录制侗族大歌主题专辑《天赋侗听》正式问世。通过讲述侗族大歌的“前世今生”,使他们了解侗族大歌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本土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其热爱家乡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注重侗族大歌在龙胜镇小学合唱社团的实践教学

针对侗族大歌在龙胜镇小学合唱社团的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我校教师转变观念,增强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并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更符合社员学习的教学方式。如在实践教学中,我根据社员的音域条件分为高低两个声部,挑选不同演唱程度的歌曲,并通过分析社员掌握歌曲的熟练程度,来降低其学习难度,提高他们对侗族大歌的演唱和练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对社员演唱对比,分析演唱的音响效果,及时调整社员位置和教学方式,从而使每个社员在充分发挥自身嗓音特点的同时,也能融入到社团中,共同演绎侗族大歌的和合之美。

(三)注重社团成员之间的和谐和合作

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的意思就是歌,"老"则代表了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的最主要的演唱方式为"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这一方式,使其成为需要多人合作才能演唱。在侗族村寨中,一般人数为3人以上。在社团中,需要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龙胜镇小学可模仿传统的侗族孩子学习侗歌的方式,如在侗寨中,一个歌班中一般包括10来个孩子,由本族或本寨经验丰富的歌师在闲暇时间专门进行教授,直到他们能独立参加鼓楼的对歌。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们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以培养他们传承本族历史与文化的意识。针对社团成员之间合作意识差的问题,教师可通过让学生们观看优秀社团的演唱视频,来激发他们的团队意识。由于领唱者担负着演唱主旋律的任务,因此,教师应该选择那些具有较好歌喉、素养和应变能力的学生来承担高音声部领唱。这样的方式,可以尽情体现侗族大歌合唱的和合之美。

猜你喜欢

大歌侗族社员
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作品选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侗族大歌传承的结构
——基于从江县侗族大歌传承实践的分析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侗族大歌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剧照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