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智力人格要素分析
2019-11-26陈娜
陈 娜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仰化中心小学,江苏 宿迁 223800)
一、运动员智力要素分析
随着人们对运动观念的改变和运动意识的加强,运动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发展至今嫣然获得了众多研究成果。
(一)心理学智力因素
运动心理学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为动机,分析研究竞赛中的情绪自我观念等为目标的一种学科。着眼历史反观智力与体育的变迁过程,随着对智力研究的逐步深化,取得了诸多成果,同时也形成了心理学诸多分支,已然成最初的懵懂探讨过渡到术业有专攻,并且为后生的体育心理学奠定基础。随研究方向已成分支,但学者们仍有共同认同点,即一半以上的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反应着推理、判断、问题解决、决策等高级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简而言之,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决定智力的因素与后天教育、培养、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不是如最初研究时那样,一个人的智力单纯从遗产角度分析,与后天培养无关。
(二)智力因素与运动
正如现在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那样,智力不单单是遗传因素决定的,那么运动理所当然的也与智力因素挂上了钩,同样的不同的运动队智力因素的要求也不同。例如:棋类运动需要极强的逻辑推理能力;球类运动需要在多变的对抗情境中迅速作出决策和大脑的反应,判断,以及团队意识培养等等,这些不同运动所体现的不同智力因素都是一名专业运动员所需的,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智力为运动留下了特殊的位置,即两者相互影响。
因此,我们不能说,运动员的的整体能力或者整体智力高于常人,可能只是某方面的智力因素高于常人。
(三)智力因素与运动员
费拉古曾提出,篮球运动员的智力不能低于90。
苏联的研究者还规定“智商在120以下者”,不得出席重大国际比赛,而后在分析1952-1968年27篇使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的研究结果后发现,运动员与普通人相比,智力水平要高一些。
孙平(1986),运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测量了472名体育学院学生的智力,结果发现,体育学院学生和一般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
周嘉骥(1985)曾对上海师范大学47名学生进行了韦克斯勒成人智力测验,研究结果发现,体育学院智商中等以上的战68.1%,其中智力优秀学生的比例为23.4%,大大高于理论常态分布水平6.7%,远远高于理论常态智商平均数100.
后进过国内专家大量运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测量,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一些趋势:
第一:高水平运动员具备中等、中等以上水平智商。
第二:体育专业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与文理科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无明显差异。
第三:运动专项不同,取得优异成绩所要求的智力特征也不同。
第四:运动技能的类型不同,水平不同,智力因素对技能获得的影响也不同。
第五:运动机能学习的阶段不同,智力因素对掌握运动机能的影响也不同。
第六:智力缺陷儿童的智商分数越低,技能操作成绩也越差,掌握运动机能也越困难。
二、运动员人格要素分析
人格(或个性)使我们日常生活种的常用词,我们通常理解中,人格一词一般用来评价人的行为,其次是当谈论不是一人经常性或者习性行为时,第三就是谈论到一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此三点均可以作为我们作为评论一个人人格的标准。
然而到运动心理学范畴中的人格因素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呢?
(一)运动员人格特征
研究者在研究运动员人格特征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运动员是否存在有别于一般人的人格特质?不同性别、不同项目、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其人格特质是否有所不同?是否能够利用人格特质来预测运动成绩?是否能够运动人格特质来预测选拔运动员?训练竞赛是否能够改变运动员的人格特质?体育锻炼是否能够改变运动员的人格特质?
(二)人格与体育项目
许多心理学家就这一问题作出了探讨,并进行深入研究。
科洛特和克伦肖,曾利用16PF对高水平且不同项目的运动员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不同项目运动员的人格有着明显区别,这恰恰证明了后天的高水平运动对运动员人格的塑造有着一定的影响。
斯车尔、阿什雷和乔伊研究表明:集体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更为焦虑、外向、依赖性更强,更为警觉、客观。同时还发现身体接触性运动,篮球,橄榄球,足球等独立性更强,也有一定的依赖性。但需要注意的是人格的差异仅仅表现在人格的少数方面,大多数人格的差异没有数据上的可靠依据。
考克斯在分析研究排球场上不同位置与人格的关系得出:场上不同位置的运动员表现出了不同的组织性,实际性,灵活性,适应性。一些位置的运动员则没有明显差异。这对于运动员的后期选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摩根,拉舍尔,库车尔,西尔瓦等人这众多且处于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的研究结果具有不一致性,但大多数心理学家进行了推测,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差距越大,人格与成绩之间相关性就越大。基于这种预测也给教练员运动选材提供了参考价值。
(三)从作用谈论运动员人格研究价值
心理选材:通俗来讲就是通过运动心理学的指标,帮助教练员进行运动选材,以帮助后期的专业训练。不同的项目所需的人格差异也不同,在科学的基础上预测运动员的行为,为运动员的选材提供参照系。
心理咨询:大赛前期,运动员因为紧张而导致发挥失常的现象非常常见,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咨询员根据受辅者的背景和需要,帮助受辅者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接触困惑,完善人格,体现潜能。因此正对运动员的心理咨询往往是学校代表队和专业运动队和加强训练,准备比赛的迫切需要。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首先需要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咨询对象的背景情况,人格测验是 常用的一种分析和掌握咨询对象心理状况的工具。咨询员通过长期的针对性咨询,可以帮助运动员在情绪稳定性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在稳定赛前情绪的重要环节做出贡献。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运动员智力人格的充分研究,并结合几十年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运动心理学分支已经硕果累累,但是还缺乏庞大的数据分析支持,作为后辈的我们站在前辈的研究成果上应当更深入更恰当的运动科学方法将这个分支继续深入下去。
总而言之: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是一名高水平运动员的必要条件,体育专业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与文理科学生的智力发展无显著差异。但是我们不能说,运动员的的整体能力或者整体智力高于常人,可能只是某方面的智力因素高于常人。换句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所有人的智力因素不可单一而论。
(二)建议
高校应加大对运动心理学相关人才的重视度,补充相关人才的空位,建立相关心理学研究实验室,对运动员进行大规模的数据采集,以帮助运动员通过心理咨询提高竞赛成绩,以弥补我国针对运动员心理咨询相关方面的空缺,从而才能在竞技大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针对相关运动心理学就业方面应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就业,让研究者学有所用,把理论实践相结合,帮助提高运动员初级心理水平,为后期大赛奠定基础。
随着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教练员可通过大规模的运动数据采集建立科学的运动选材体制,以帮助运动员进行针对性的发展,以达到科学的运动训练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