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体育课堂寓教于乐
2019-11-26张亚岚
张亚岚
(湖北省潜江市周矶办事处逸夫小学,湖北 潜江 433100)
体育是一门兼具实践性和趣味性的特殊课程,它与其他学科不同,其教学的阵地主要是在室外,而并非室内,宽敞的活动环境能够让学生紧张的神经得到有效放松。如今,体育游戏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体育教学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对于怎样有效利用趣味性教学游戏实施体育教学指导,以构建寓教于乐的体育课堂氛围,一直没有一个系统而完善的理论体系。针对于此,本文简析了几点不成熟的对策,望能抛砖引玉。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小学体育学科中存在的一个大的问题就是以偏盖全,盲目忽视学生学习中个体存在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对所有学生实施统一的教学设计,如此使得体育课堂失去了本来应当具备的趣味性和活跃性,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综合、客观和全面发展。另外,还有的教师则是对体育学科教学存在消极、懈怠的工作心理,主观认为自己只要完成教材大纲的要求,让学生在体育课堂“没有闲着”就行,因此,在教学示范篮球“三步上篮”、“引体向上”以及弯道跑步转弯技巧等动作时经常是一带而过,教学中陈述的语言平淡无奇,毫无趣味,导致学生全无学习的欲望,试想在如此教学背景下,我们又如何启发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又将如何打造寓教于乐的体育课堂。
二、实施体育趣味性教学,打造寓教于乐氛围的策略
(一)用心留意学生,做好教学记录
将游戏导入到小学体育课堂,是我们打造趣味性体育教学氛围,构建寓教于乐情境的主要实施手段之一。但是,在教学方法实施前,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更或者是深入到学生的家庭做一些必要的家庭访谈,从学生的父母口中,知晓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哪些游戏敏感、是否有经常健身的习惯等等。教师用心去留意学生、观察学生,体验学生,在知晓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后,就可以因材施教,科学设计不同种类的体育教学游戏,比如,个体竞争类的、集体合作类的、益智类的、动作类的等等。在未来时代的发展中,每个人都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无论是学习体育学科,还是解决生活问题,他们都应当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独立的一面,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二)依据学生差异,科学设计游戏
区分学生的学习差异,实施最为精准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是“因材施教”的体现。而对于“因材施教”,早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家孔子就曾做出过类似的尝试,并且效果不错。所以,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差异实施教学方法的指导。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对于游戏规则、游戏制度等内容容易理解,另外,他们对于游戏本身具有的故事性和画面感较为着迷,所以,体育教师可以尊重这一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趣味故事来刺激学生参与游戏,或者是结合多媒体技术展示趣味的“丢沙包”游戏画面,来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更可以结合音乐、舞蹈等形式来丰富体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构建寓教于乐的氛围。
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则不在过多关注游戏的情境性和画面感,反而更加重视体育游戏的竞技性,即是否可以通过这项游戏来展示自己的体育实力,因此,我们可以多多组织一些体育竞赛,并且严格要求动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此来提升高年级学生的综合体育技能。
(三)控制游戏节奏,优化教学质量
想要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既能享受到游戏的乐趣,又能学到体育知识,就一定要掌控好课堂的活跃度,不能放任学生自流,也不能过于严格要求学生。放任学生自流,课堂就会一片嘈杂而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学生根本学不到任何知识,而相反的如果教学态度过硬,学生也就感受不到游戏的乐趣。所以,如何让游戏本身的规则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与体育学科教学的知识实现有效结合,这就是我们应当重点反思的问题。比如,对于“三人四足”游戏来说,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更可以锻炼学生的腿部肌肉,强化学生的合作精神,但是,我们需要控制的就是课堂上拖延游戏进行速度、上课说笑、打闹等不良行为,规范学生的行为,才能确保体育游戏教学顺利进行下去。
综上,体育与游戏的结合,创造了趣味性、生动性和活跃性的教学情境,有助于促使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尚且存在多项问题,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给出了部分建议,希望对创设寓教于乐体育氛围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