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的构建分析
2019-11-26陈晶
陈 晶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大生初级中学,江苏 泰州 225400)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观念也随之日新月异,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指导观,唯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以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为方法,极大地削弱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积极转变数学教学思想,化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变课堂的低效为有效,让教师设计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开发初中生多元智能,促使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思想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和重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自主学习,可以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被动接受式学习相反,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新知识,可以有效发散人的思维,凭借思维的想象和创新,可以开发出多元智慧和才能,让初中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所以,学校应当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以全新的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为基础,以创新的教学方法为依据,设计“自主、合作、探究”式数学课堂,让学生学得开心,更学有所成。以下就是笔者的一些浅显策略分析,不足之处,还望同仁予以斧正。
二、如何以初中数学为平台,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模式
(一)尊重学生人格,构建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
韩愈对于教师的职责以及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着自己的态度,首先,他在《师说》中明确给出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而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想要实现数学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其前提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能因为学生不会就歧视学生,也不能因为个别学生接受能力弱,速度慢就存在偏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是相互的,教师尊重学生,学生自然也会尊重教师。其次,韩愈还认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果从做游戏的角度来看,似乎有的学生也可以称为老师。所以,教师应当多和学生进行知识和情感的沟通,尽量在潜移默化中对初中生完成数学教学指导,比如,对于一些无法理解计算定律、法则的学生,我们完全可以结合打比方的方式,举例生活中的某些例子,从而促使初中生转变学习思路,自主学习和感悟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的关系,让数学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二)设计趣味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探究问题,来激发初中生的自主思考兴趣以及合作探究积极性。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平面图形的认识》的相关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锻炼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索精神,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垂线和平行线的定义如何(在教材中标出)?你是怎样理解的?其二,你是否可以用图画来表示“垂直”和“平行”的位置关系?其三,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或者是体现了“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如此,通过设计这三个问题,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集中在数学教材中,促使他们先自己独立到教材中寻找答案,其次,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可以向学习小组求助,问一问其他同学都是怎么想的,有哪些不同的想法,如此,一节富有趣味性的数学“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模式得以构建,为学生的学习成果保驾护航。
(三)结合数学动手操作教学,开发学生多元智能
初中数学同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材中设计的“实践操作内容”也是我们尝试构建“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的有力依据。比如,七年级上册阶段的“走进图形世界”章节,我们就可以设计“数学活动:设计包装纸箱”的实践教学过程,另外,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利用平移设计图案”来设计不同的几何图形绘画、剪切、拼接的实践操作教学,具体来讲,比如美术中的拉花,它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个独立的图案经过平移而得到的整体图案,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完整的图案,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剪裁方法得到它,这一过程中则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绘画、剪切、拼接等过程,另外,在自己无法解决后,还可以请教其他同学,所以,可以称为实际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倍增,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综上,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为依托,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为前提,对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实施改进和创新,这是教育面向新时代的必然之举。对此,本文简要论述了一些不成熟的方法,不足之处,还请同仁予以斧正,从而转化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质量,让各个各年级段的学生都能获得成长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