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
2019-11-26淦叶平
淦叶平
(江西省永修县九合中心小学,江西 九江 330300)
进入高年级后,学生对应用题的认识已有明析的表象,解题亦形成了一定的方法与技巧。此时缺乏的是对各种题型解题技巧的系统化与解题思路的条理化。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本人认为简单的例题教学与题海战术对高年级应用题教学是十分不利的,而应当使学生在学习中温故而知新,在巩固中提高,抓住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能力这一关键,达到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目的。故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以下尝试:
一、旧中取新,注重基础知识复习
应用题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过程,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易接受新事物与容易遗忘的双重性,所以高年级应用题教学不仅要注重新知识的传授,还要配以一些旧知识的补充性练习,只有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使学生解题能力稳步提高。
(一)计算。主要是巩固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乘法口诀。解答应用题为什么要复习计算知识呢?因为有些学生往往学会了列式,但计算起来总是出错,这说明计算不仅是学习式题的基础,也是学习解答应用题的基础。
(二)概念。小学数学教材中有数目众多的概念、公式、法则及运算定律,其中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重要基础,教学时要适时地对概念进行巩固复习,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
(三)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在于分析数量关系和选择运算方法。课本中提示的数量关系既基本又抽象,而应用题中涉及的数量关系却是具体且多样的。因此,教学中要用努力在学生脑中建立起抽象数量关系与具体应用题的联系,使学生能较准确地找出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得到解答方法。
(四)简单应用题。这部分内容虽然在低年级已经学过,但有些学生学得并不透彻,掌握也不够扎实,教学时应事先调查摸底,再结合实际适当补授。
二、异中求同,加强分析能力训练
小学阶段的应用题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各种类型题目的分析解答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在总体把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步骤后,将这些方法、步骤渗透到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性训练,定会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结构训练。教学中,可在新授前花三五分钟进行结构训练。应用题结构训练的形式有:补充问题、补充条件以及教师提出所求问题,学生回答求出问题所需的两个条件。例如:教师提问“实际比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引导学生回答“要求出实际比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必须知道实际用几天完成任务和计划几天完成任务。”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和题中的数量关系更清楚,为以后分析解答应用题提供了解题思路。
思路训练。解答应用题的一般分审题、分析、解答、验算四个步骤,教学中可结合解题步骤进行一看、二想、三算、四说的训练。看,就是看清题意,即找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要解答的问题;想,就是分析数量关系的思维过程;算,是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计算;说,就是在演算后让学生先口述分析过程,判断是否有解法上的错误,再说演算的方法和依据,检查是否有计算上的失误,虽然这项训练不必题题进行,但由于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进一步清析化,还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检查能力,故而教学中对这一环节毫不提及是不可取的。
三、同中求异,抓住结构特殊问题
应用题中的大多数虽存在相似的内在结构和解题思路,但是也不乏结构特殊的题型。因此在教学中进行应用题类化训练的同时,还应该对结构特殊问题引起重视,以减少学生解题的错误量,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结构特殊的应该题大致分以下几种:
1.少条件类。即求出问题所必须的某个条件没有直接出现,而是隐藏在题中,给学生造成缺少条件的假象,导致解答错误,例如“一个服装厂第四季度用电12500度,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度?”这道题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几种错误:①12500÷4;②12500÷90;③12500÷91;④12500÷120。①的错误是根本没有理解题意,把第四季度简单看成4;后几种错误是没有弄清第四季度到底多少天,归根结底是由于题中没有出现需要用到的数字所引起的。
2.多条件类。即题中出现了不必要参加计算的多余数量,学生由于弄不懂数量关系,盲目地将所有数据凑成一个式子导致错误。例如“一间长4.8米,宽3.6米的房间,要铺边长0.15米的正方形瓷砖768块。在长6米,宽4.8米的房间里也铺上这样的瓷砖,需要多少块?”这道题中的768块是个多余数量,在求两个问题时都没有运用的必要性;其它几个条件在两个问题的解答时也不是全部参与计算,而是选择运用,教学时应让学生仔细分析数量关系,以养活错误量。
3.比多比少条件类。如“五年级男生86人,女生比男生少25人,女生多少人?”这是一般的比多比少题型,应该用减法计算,学生不易出错。“五年级男生86人,比女生少25人,女生多少人?”则属于特殊的比多比少问题,应该用加法计算,然而高年级学生中因受固有思维定式的影响简单相减的人也不在少数。因此,教师在教学比……多和比……少的习题时,要让学生弄清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求多的用加,求少的用减。
通过以上一系列有序的教学,不仅使教师的“教”点面结合,有条不紊,还使学生的“学”循序渐进,稳步提高。长期坚持这样的教学必定会使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