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学为起点,培养学生空间思维
2019-11-26谢明星
谢明星
(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上清镇渐浦小学,江西 鹰潭 335411)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当注重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空间观念、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等,其中空间观念的建立就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基础,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形象化思维向抽象化思维转变,为他们进入高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借助教具或者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想象,有些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差,需要教师重复性讲解,有些学生想象的内容是错误的,但害怕受到教师的批评,不敢提出来,只能附和其他学生的答案,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的认知差异性,那么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正确的想象空间里,采取正确有效的引导方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消化抽象性的知识,以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达到发展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联系实际生活,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概念
新课标中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开设利于学生快速理解数学知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知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来设计教学方案,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慢慢地过渡到抽象的空间思维中,这样可以锻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知欲望,引导他们建立初级的空间意识。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使学生学会辨别方向,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将丰富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太阳是从什么方向升起的?坐在教室里,你面朝的是哪个方面?教师在黑板上选择一个位置画出太阳,指导学生运用上下前后左右等原有的方位认知来辨别东南西北,教师出示例题:教室门朝向南,黑板在教室的哪一面?教师讲课时朝向的是哪一面?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发展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紧接着借助学生熟悉的建筑物,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挖掘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强化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从而树立学生的空间意识。
二、增加动手操作的环节,树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实践操作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还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形成。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操作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总结等综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比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线到面的转变过程,使学生的思维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为后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教师分别出示米尺和学生尺,让学生比一比两者有什么不同,总结出:长短和大小都不同的知识,引出物体表面的概念,使学生初步感知长度与面的区别,指导学生摸一摸黑板、书本、课桌等表面,比一比哪个面大、哪个面小?引申出面积的概念,进而指导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面试,指导学生自我总结面积的概念,提升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通过直观的形象与亲身的实践,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让学生了解空间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数学的学习就是在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这样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发展学生多向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就要借助问题促使学生逐层地深入探究,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建立点线面的空间关系,提升学生理解抽象知识的速度。比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中,通过探索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引导学生利用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师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与学习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做好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激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效率,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