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动手操作活动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2019-11-26梁丰群
梁丰群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五汛镇胜利小学,江苏 盐城 224533)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其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此同时在新课标中对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进行了相应的阐释。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能够有效地将数学中的抽象问题变成具体形象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动手操作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发展背景下,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加强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讲过实践教学其对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具体标下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具的准备与课堂教学时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在课堂上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然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在开展动手实践过程中往往草草收场,从而使动手操作活动徒具其表;第二,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活动的开展需要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上,如果仅仅有动手操作活动意识无法发挥动手实践教学作用的最大化。例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在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数方格填表进行动手实践,并未进行相应的思维引导迅速进入转化图形的环节,无法将这两个教学环节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丧失了动手操作的实际意义;第三,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思维活动与有序表达上不协调。例如在讲《圆》一课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动手操作,从而找到圆的特征,但是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学生只能回答上出“圆有无数条直径且相等”,教师在继续追问时学生很难用正确的语言进行表述。
二、提升小学数学可谈敢动手操作活动教学有效性措施
(一)正确处理教具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关系
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具的准备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化的问题,教师在实际课堂动手操作活动开展之前,应当充分做好教具的准备以及课前预习备课,从而合理的安排课堂动手操作实践的时间,进而提升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作用。例如在讲《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学生知识结构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判断,在了解到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测量圆的周长以及“圆”形状的特殊性导致直接测量周长带来的困难,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进而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家长进行讨论并进行实践操作活动。在课前学生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迅速的将“圆”的动手操作方法告诉学生,也能够避免学生出现迷茫的问题,同样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课堂动手操作时间,还能够使其发挥教学作用。
(二)加强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思维引导,提升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实践教学的分析发现当前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能能够有效地将动手操作环节与后续教学环节进行紧密联系,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当加强二者之间的思维引导,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的意义,从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教师在让学生数方格填表之后应当对其进行相应的引导,从而让学生有动手操作行为上升至思维能力的提升,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其中蕴含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关系的数学知识内容,通过这种思维引导,教师在讲解后面知识内容时,学生便不会因为教学内容的突然转换而措手不及。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思维结合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当明白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并不意味着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得到了提升,想要通过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还需要在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与思维结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质的飞跃。从具体上来讲,通过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活动逐渐让学生明白“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发现的?”,此外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明确其思维表达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提升了学生对问题的有序表达的能力。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对此教师应当加强对小学数学课堂动手实践操作的重视程度,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来提升其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