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教学刍议
2019-11-26吕海涛
吕海涛
(湖北省咸宁市第二实验小学 湖北 咸宁 437000)
引言:从教育社会所需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现阶段来看,让学生养成探究学习能力受到很大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的形式上,主要使用整班集体性教学及同性质分组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教学中通过运用探究性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中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探究性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同时其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教师随意使用权利,不考虑学生对题目的理解。部分教师过于期望探究性教学,不管在任何教学环境下组织小组进行学习探究,有些教师为了使探究性教学的氛围体现的更加突出,根本不去结合学生自身对题目的理解,肆意提高数学内容的难度,在教师看来,学生只要深入思考,就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不但会导致小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更会在授课的同时大大的浪费了课堂时间。
第二,没有对合作探究进行科学规划。在小组分组时没有过多的考虑,忽略了小学生的个人学习水平及个性的差异。一般都是让几个坐在一起的学生把桌子一拼凑,就很自然的形成一个小组,然后提出一些问题供他们讨论,导致小组内数学水平差异大,探究性教学讨论效果不显著,最终还会使差生的学习水平没有较好的提高。
第三,教师缺乏指导。部分教师过于高估学生的理解能力,缺乏在学生探究性教学中的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导致小学生无法更好更快的的进入学习状态,无法使他们正确的找到学习的目标。还有就是教师留给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时间过少,以至于小学生没有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导致大部分小学生盲目的听取别的学生的答案,即使意见不同也不会举手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教学策略
(一)以生为本,创设情境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心理方面的影响,导致其在理解能力上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通过在课堂上合理创设情境的方式提高探究性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进行紧密融合,从而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如“周末时妈妈给了你三张蓝色的人民币,上面写着10,中午爸爸着急用钱拿着一张红色的人民币,上面写着100,要和你换,请问你换不换?”通过这种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情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探究性学习效果。
(二)科学规划合作探究教学
教师应该认真的了解到每个小学生之间的能力特长、性格差异以及基础知识的水平,对每位小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习惯、成绩高低等各方面差异做有效的优化组合。小组人数一般2-4人最宜,组建的原则应该做到小组成员之间性质相同,小组之内没有太大的差异,应做到每组差等生、中等生、优等生的比例相对。小组成员之间的最为应该相对而坐或者相邻而坐,这样对小学生互相学习、讨论、研究能起到很好地效果。与此同时,数学教师应该让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在每个小组内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教师应当在进行小组学习讨论总认真观察小学生的动态及综合表现,并且适时的调整小组成员,以保证小组之间的竞争力。
(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与指导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探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动力方式,应需得到数学教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对探究性教学进程的指导,可以促进小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提升小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数学教师对小学生探究性教学各方面环节都应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小学生找到合适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如果学生出现分工上的错误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合理分工,并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去讨论。例如“平均数”时,因这部分是数学知识的重点,为了让小学生知道平均数能够很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状况及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师应当组织小学生进行探究性教学探究,让每个小组成员统计每个小组内各个成员的体重,之后再进行数据分析,找到体重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且求出小组内体重的平均值。
三、结论
总之,这些问题的发现说明我国小学课堂教学在逐渐的改善。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施行以及不断的研究学习,探究性教学的价值也被我们逐渐的发觉。随着探究性教学的进一步实践,广大小学生的课堂探究性教学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