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中学习,交流中成长
——小学数学互动式课堂构建方法
2019-11-26肖利民
肖利民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土塘镇中心小学,江西 九江 332611)
新课改背景下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学生“我要学”的模式,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让他们具备一定的技能,使他们能在未来学习中出类拨萃,成为学习中的佼佼者。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们无精打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予回应,有些教师比较严格,他们看似认真地在听课,心思却早已脱离了课堂,有些教师过于看重自己的教学流程,除了偶尔提几个问题,其他时间和学生无任何交流,只有少数教师做到了和学生有效的互动,那么想要打破以上这些局面,教师就要探索出全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教学内容上,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增添课堂的趣味性,让小学生的活力爆发出来,构建互动式的高效数学课堂。
一、创设适合全体学生交流的探究性学习氛围
中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他们的话题非常多,课堂上交头接耳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教师一再强调要认真听课,但他们会运用多种方式来交流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对此部分教师也感到很无奈,而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特别是数学这一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生认为数学知识太难理解,处在一种听不懂、学不会的状态下,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互动式课堂的开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究数学知识,扩大他们认知上的矛盾点,促使学生在争辩中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创设出适于全体学生参与讨论的探究性话题,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比如教授人教版二年级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让学生掌握笔算的方法,理解个位不够减,十位退一的算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教师给出这样一道题:“从家到学校骑自行车要花费56分钟,骑电车要用28分钟,请问骑电车要比骑自行车节约多长时间?”引导学生探究56-28,每个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来找到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选择了摆小棒的方式,有的学生选择了数数的方式,有些学生直接列竖式计算,教师指名几个学生将自己的计算过程板书到黑板上,让其他的学生观察并判断对错并说说自己的理由,在学生讨论之后再由教师给出正确的算法,让学生明确算理,再借助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些交流的时间,让他们互相帮助学习,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这节课的内容。
二、开展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互动方式,学生针对数学难点知识进行讨论、探究,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不仅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借助此种方式,助力互动式课堂的构建。例如三年级《周长》的教学中,教师先借助一些常见的图形引出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图形的周长怎么算,有的学生说只要量出各边的长度,全部加起来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说正方形的周长只需要量出一条边,然后加四次就行了,每个学生都说出了不同图形的周长算法,并且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提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多种方式并找出特殊图形的周长计算规律,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整节课就在学生的讨论探究中完成,学生学会了把一个比较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进行计算,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促进了互动式课堂的有效进行。
三、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和学生进行无障碍互动交流
互动式课堂的构建中,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小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很容易进入到僵化的状态中,不懂得转变思路,出现急躁的心理,最终选择放弃,这样的问题堆积起来,会影响到之后的学习效率,拉开与其他学生的距离。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困难之处,给他们一些启发,让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掌握转化等数学思想,扩展学生的思维,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进行灵活性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得师生之间的配合更加的默契,达到对学生一点就通的效果,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互动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点,创设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技巧,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学习,在交流中掌握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