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促悟,与文融通
——以《水》为例,谈语文与美术学科相整合之教育价值
2019-11-26李婷
李 婷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江苏 常州 213161)
一、说画,促进学生生动语言表达
在教学“远程取水”这一场景时,D组学生上台展示了他们的作品。
D组学生“说”画场景回放:
生1:我们小组绘画了人们远程取水的场景。这火红的大太阳是我画的。我把散发着灼热光芒的太阳画在人们的头顶上,是为了表现天气十分炎热,人们很缺水。
生2:瞧,我画了这小小的泉眼。人们不远万里赶来,却要排长队从这唯一的小泉眼里打水。人们取水很困难!
生3:我画了挑水桶排队打水的人们。从远处赶来,排这么长队,却只能挑一担水回家,真是太不容易了!排着长队的他们有的眉头紧锁,万分忧虑;有的闭眼叹息,无奈至极;有的交叉手臂,神情沮丧……真是艰难、无奈、悲伤、折磨啊!
师:书上没有描写土地,你们为何要画上这片干裂的土地呢?
生4:能更好地表现这个地方相当缺水。人们站在干裂的土地上排长队打水,多么心酸,取水多么艰难!
教师是实施国家教育方针的实践者,是直接影响方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人为因素,霞山区高度重视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切实服务学校艺术建设需要。
生5(非D组学生):老师,我想说说他们的画。他们生动表现了泉眼很小和得水太少,但是人们要去十公里之外打水并且要排一个小时的队,这两点画上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
在确定其他画“远程取水”场景的两个小组也没有很好地表现路远、人多的情况下,我拿出了自己的画。
画面一亮出来,同学们纷纷举手,想要一吐为快。
生6:老师,我感受到了!你画的道路蜿蜒曲折、无比冗长。看,村庄在那遥远的尽头。书上说有“十公里那么远”,我看或许还不止十公里呢!人们取个水实在是太艰难啦!
生7:老师,你用很多逐渐变小的黑团团代表排队打水的人们。小黑团密密麻麻,可见排队打水的人极多,或许排到天黑也打不到水呢!我感受到了人们取水之路的万分无奈、万分艰难。
……
说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生动语言表达、完善语言表达、完美语言表达。语文和美术学科的巧妙整合,助于落实一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即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学科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曙光。
二、论画,促进学生深入体会情感
一位名画家说:“你的绘画技巧高明,那是一般的本事。如果你画画时心中有爱,那么你的画一定是妙不可言、价值无法估量的。”在F组学生上台将“勺水冲凉”的画面展示出来的时候,我被这温馨、幸福、暖人的画面打动了。
F组学生说画的过程中,我们对这幅画中的相关细节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回放:从探讨画中细节到深入理解文本。
师:老师有个疑问想问问小画家,你们为何要在母亲身后画上玉米和麦秆等农家物呢?
生8:那些都是我画的。我主要参考了书中的插图,再想到在农村肯定农作物和农家物品比较多,所以还画了家用水缸。
师:那你想想,勺水冲凉时大家心情如何,场景氛围如何?在这样一幅画面中画上金灿灿的玉米和麦秆,画上大大的水缸等有什么好处呢?
生11:画农作物和家用水缸之类的东西,可以烘托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单纯、美好、自然。同时,也能借描绘环境为勺水冲凉的幸福画面增添一份温馨和美好……
师:同学们仔细读第四小节,水是怎么倒下来的,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生11:水是缓缓地倾注下来的。
师:什么是倾注?
生8:我们经常说爸爸妈妈把心血都倾注在了我们的成长之路上,所以我觉得“倾注”这个词中包含了情感。
师:大家看图:母亲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你们说,从我们头顶倾注下来的仅仅是水吗?里面包含了什么情感?
生(部分齐):母亲对我们的怜爱……母亲对我们的疼惜……深深的母爱……
师:是啊,这一点一滴、一丝一缕都是满满的母爱啊!
小学语文与美术学科相整合,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大语文”学科整合体系,实现课程改革,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基本理念: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1>2?答案是肯定的。学生在学好语文的同时,一定能在审美观、理解力、创造性等综合素养的提升上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