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外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9-11-26杨仁明
杨仁明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乌江中学,贵州 遵义 563000)
引言:新课改提出三个要求:自主、合作、探究。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传递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个人思维的发展,做到自主学习。初中物理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所有的物理结论都是通过实验的探究所取得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更应该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是指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里,本着为社会服务的目的,而改进或者创造新的东西。
创新无论是在过去和现在都是无法或缺的一种综合素养,在以前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领悟,甚至只要记住这个实验结果就可以了,往往忽略了对孩子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长期通过被动的接受知识,死记硬背,而不是通过主动的探索和发现来获得知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更不利于全面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二、如何培养学生在物理课外实验中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孩子自我思考的动手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前提,要想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在物理课堂上,可以把物理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提出问题,从而课后让学生自我探究,实验,最终获得答案。
例如在学习到“浮力”时,老师可以先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手伸不进的盒子里,并向同学们提问,现在老师的手拿不出这个乒乓球,同学们知道究竟如何可以把这个乒乓球拿出来吗?先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有些回答就是直接把盒子倒转过来就可以了,还有的说直接把盒子敲碎,各种说法也是应有尽有。这时候老师可以使用一杯水放入盒子里,只见乒乓球浮了出来。这时候问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预习过的都知道这是浮力。而历史中有名的曹操称象就是这个原理,继而对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手中有一些石头,不通过天平的情况下,如何计算出他的重量呢,这时候可以让同学们思考,最后再告知其公式。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开展课后小实验以及课外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物理课堂时间有限,不能研究太多的物理现象,也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课后的实验却是学生自主完成,不同于上课时间精密的仪器,也没有教师的指导,完全是由学生独立掌握设计,出现故障也由自己进行解决,而这一过程正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例如,老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比如让学生自制一个可以发出声音的电铃,而这个电铃的制作就需要学生们自己动脑,取材,实践,设计过程中就会涉及到电路、开关、电池等等。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当老师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之后,会发现学生的思维丰富多彩,千奇百怪,制作的东西也出乎意料。这种课后小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提高了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兴趣。
(三)生活经验与物理实验相结合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机密相关的课程。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现在,比如走路所产生摩擦力,电线串联并联的效应,都是物理的课程。在物理的实验过程中,把生活的经验和物理的实验结合起来,学生对于学习好物理将会事半功倍。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物品,甚至自己的身体来做一些小实验,这样比课堂上那种按照套路所规定的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的兴趣。比如说压力,就可以通过橡皮和铅笔之间的按压来探测压力的课题;再比如说用嘴对着手吹气和用嘴对着手哈气来探究蒸发吸热和液化放热原理。通过开展这样的实验,让学生们可以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从而观察生活中的小常识来开拓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定期举办学生物理实验作品的展示
物理课程离不开实践的操作,很多物理的结果都是通过实验得来的,老师需要让学生明白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自己动手才会发现很多死板的公式,其实都有一定的道理。学生通过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制作的作品,可以进行一次评比,让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然后主动的思考,完善自己作品的不足,这样既提供给了学生互相学习的平台,又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交流中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然后集体投票,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给予鼓励。
结语:物理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共同来完成。让学生从中积极的参与,思考,从而领悟,真正成为知识的引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