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传承与发展
2019-11-26程远龙西华师范大学郭娜娜西山外国语实验学校
程远龙 西华师范大学 郭娜娜 西山外国语实验学校
中国武术发源于农耕自然经济时代,在明清时期成熟之前,中国武术按照自己的方式满足于人们健身、娱乐、战争、宗教崇拜等价值需要。中国传统武术起源于农耕文明,在传承方式上以宗亲血缘或近似血缘传播为主,“师徒传承”、“口传身授”为主,由于传承人的年岁已高,自然就出现了“人亡艺绝”的现象。
中国武术成熟于明清时期,由于武术生存环境、生存空间的改变,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中,来不及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有些武术技艺不断出现消亡,近现代关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不容乐观。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传统武术去向何方的问题。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无疑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典型代表,作为传统武术项目同样与其他传统武术项目一样面临着各种生存危机。2018年南充市松溪内家拳被列入第五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进一步传承与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对传统武术保护的意义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项目内容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的概念是在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为:“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以及民间机构组织的纷纷响应,并开始制定本国或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并挖掘整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日正式实施。[2]
中国早在2004年8月28日就已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在之后的2008年、2011年、2014年、2018年每隔三年分别公布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中国传统武术的流失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对保护传统武术的意义
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保护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78年,中国武术开始挖掘整理工作,到1982年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挖掘整理出“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29种,但是时至今日,传统武术仍然在不断流失,保护工作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传统武术的流失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武术文化内涵的流失。中国武术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处处体现着中国文化内涵,如中国哲学、中医学、美学等,由于近代以来受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影响,武术已经全然成为一项现代运动项目,武术训练、武术竞赛都是按照西方竞技体育的模式进行训练和推广,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的内容已经渐行渐远。二、习武人数的流失。伴随着在全球化趋势,其他国家的体育项目逐渐流入中国,与武术项目平分秋色,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相应地,在习武人数正在不断的流失。三、传承人的“人亡艺绝”。传承人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一环,某一武术项目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项目做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如陈式太极拳的陈王廷、八卦掌的董海川、形意拳的姬际可等,可以说,不同武术项目的传承人决定了这个项目传承的速度和广度。但是,随着这些传承人年事已高,不少已经离世,传统武术项目出现了“人亡艺绝”的现象。四、武术门派的消失。明清时期武术门派林立是中国武术成熟的标志之一。1970年之后,国家逐渐开始提倡国家规定套路,武术竞赛成为发展武术运动的主流趋势,到20世纪80年,武术拳种、门派逐渐统一,多种拳派开始消亡,如苌式拳派等拳派已经销声匿迹,退出历史的舞台。五、武术器械、史料书籍的流失。由于现代武术多采用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等现代科学进行指导训练和健身,关于中国武术的宝贵的实战资料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武术经验资料也已经开始消失。
二、非物质文化视域下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传承与研究现状
(一)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历史渊源
松溪内家拳的传人之一张午亭是清代末年北京兴顺镖局天津分局的一名镖师,他在护送府官戚年远赴广东任职的时候,途经四川顺庆府(今南充市顺庆区)。张午亭返回四川顺庆府时,将囮拳(又名瑶子拳)、六乘枪、白虹剑传给陈晓东。从此之后,松溪内家拳便在四川南充扎根、传衍,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南充市本土化的武术拳种。随着西方体育的普及、其他拳种的引进以及竞技武术的影响,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在南充市的生存空间逐渐被挤压,传承与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传承及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传承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师徒传承。从张午亭传给第十世陈晓东开始,目前已经传至第十五代。第二、研究会或组织传承。这种传承方式能有效地将不同群体的习练者组织到一起,具有社会化性质。第三、学校或培训机构传承。松溪内家拳已在南充市一些小学、幼儿园等学校进行传播。另外,南充市相关培训学校也在传授松溪内家拳的相关内容。
在理论方面,黄延忠等人系统梳理了松溪内家拳的技术要点,出版了《松溪内家拳》一书,南提高了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技术的系统性。
三、非物质文化视域下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一)非物质文化视域下着实建立实体传播载体
据《南充市志》记载,南充市民间体育活动源远流长,活动内容丰富,尤其以武术最为盛行。1927年南充市成立了南充精武会,当时在县城南华宫兴办精武体育学校,由陈晓东任校长,分初级班、高级班和学员班,教授的主要内容为松溪内家拳。1936年,陈晓东之子陈伯镛在大北街万寿宫创办私立精武小学,增设了武术教学内容。陈晓东的松溪内家拳当时称为“陈门”,松溪内家拳也是在精武体育学校和精武小学这种实体载体的基础上为当地人所熟知的。借助实体传播武术是武术发展的重要形式,少林武术以嵩山少林寺为载体声名远扬,武当武术以武当山为载体进行传播,四川青城派武术以青城山为载体进行传播等等。鉴于传统武术这种特点,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应该在南充建立实体机构进行传播,或者借助于其他实体机构进行传播。南充市目前有武术学校有凌云武院、黑豹功夫院等在当地比较有影响的武术学校,也可以与这些武术学校进行合作教学,传承松溪内家拳。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加快市民健身的技术改造
随着市民对健身需求的增加,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发展应该适应市民健身的需要。2016年南充市政府第15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南充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南府发[2016]18号),到2020年,南充市民每周参加1次锻炼的人数达到235万,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达到190万。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属于南充市本土化的武术项目,在南充市有一定的知名度,能很好的融入到全民健身计划中。所以,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应该加强健身技术改造,加快对健身功能的开发,使其符合全市市民健身需求。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应转变观念,大胆创新
松溪内家拳源于明朝嘉靖年间,传入南充市后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是一项十分珍贵的中国文化遗产,可见其原始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保留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原始性固然重要,有助于保护其原始生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传统武术加以改造使其符合现代人审美需要。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应该根据运动生理学、人体科学、美学等学科加以大胆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强调传统武术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但更强调其与时俱进性。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应立足“本土化”的发展
传统武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地域性,地域性是决定武术门类众多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根据地域特点形成的峨眉武术、关东武术、荆楚武术、岭南武术、浙江武术等都是在本土化地域特征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应该立足本土化的发展。其原因有三:第一、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立足本土化发展更能够得到认同感。南充市民认为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属于本土的武术,在本市区传习的时间较长,之前松溪内家拳被南充市民称为“陈门”。第二、松溪内家拳传入南充之后,受到当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的影响,更符合当地人的练习习惯。第三、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已经成为比赛项目,在强调地域外的传播的同时,应该立足本土发展,以服务本地域各类人群的健身需要为己任。
四、结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交融是必然的。中国传统武术面对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也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这种状态会长期存在,但文化碰撞同样具有两面性,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中国武术历来都是在不断的文化碰撞中逐渐成熟与完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武术的包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作为传统武术典型代表的松溪内家拳在新的历史时刻应该清晰自己面临的挑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重新审视自身的生存空间,始终树立“发展是最好的传承”这一理念,重新找到发展壮大的载体,立足本土,服务本地健身市场,大胆创新,明确自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