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的效果
2019-11-26张性卿
张性卿
(安徽省马鞍山姥桥镇官塘小学,安徽 马鞍山 238261)
前言: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想要用最少的教学时间和学习投入,进而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师想要的高效课堂。在课堂中,教师讲的内容学生都理解了,那么课后的作业也不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反复训练,也就能让学生的学业负担减轻了。在教学模式上,教师要大胆主动的创新,并且在课堂中也能培养学校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以及思维能力,这方面提高了,在课堂时也就能够更好理解知识点。那么如何才能提农村小学科学学科的课堂效率,让学生事半功倍学习?以下有几点建议。
一、协调师生关系,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率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质量是有帮助的,师生的关系融洽,学生在课堂中也敢大胆发言,也会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往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涉及到实验教学部分内容的,主要都是演示实验为主,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演示,而学生就是静静地听讲,但这种教学模式所获取的成果并不尽人意,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对于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方面都造成欠缺,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太大帮助的,导致学生对于小学科学中的实验教学仅是知道结果,只有表面记忆,无法真正理解到其中的意义。构建高校课堂就要让学生亲自操作,自己去探索实验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做一做实验,观察生活现象,进一步了解声音的有关知识,我让学生带来几个不锈钢脸盆,在操场上围成圈,让同学们用棒子敲打盆子,盆子就发出声音,而棒子停止敲打后,盆子仍然发出声音,我又让大家敲打后立即用手捂住,看看有什么变化,我问大家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很活跃,都亲自来一次一次做实验,经过反复实验同学们最后终于弄明白了:原来声音的产生不是敲打而是震动。敲打使物体产生振动,振动产生了声音,震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振动的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越慢,声音就越低。
二、融入生活元素,激发学习兴趣
本身科学学科就具有较强的生活性,而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应当将学科知识应用在生活中,为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这种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这是至终的教育目标。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大胆的将生活元素融入到科学教学中,也就是说,将科学课堂与生活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能够让学生充分的感知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同时将课堂中的知识熟悉化,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知识的魅力,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不至于对知识感到陌生。
比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这一课时,首先我为学生取了一些生活中的植物,娃娃菜、胡萝卜、黄瓜、冬瓜、茄子……然后我让学生自己举一些例子。
学生回答“老师所举的例子,都基本上是我们食用的食物,可以称之为蔬菜,那么我就举一些我们生活中吃的水果植物,葡萄、哈密瓜、西瓜、苹果、梨子、桃子等等,这些都很常见。”
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大家都举手积极的抢答,还有的学生回答“那么,我举一些生活中的农作物例子吧,比如我们常吃的稻米、小麦、玉米等,这些也是很常见的植物。”
还有些学生积极的回答,课堂中,我发现平时一些不爱说话的学生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之中,我发现将生活元素与科学课程相结合这一点就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并不陌生,离我们很近,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这样就能够积极的参与,过程中不怕“回答错”,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鼓励动手操作,组织实验教学
所谓科学实验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动手操作更容易使学生理解记忆其中的科学原理,既让学生学会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
我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搭支架》一课时,为了探讨那种支架不易变形,更稳固的科学知识时,我让我的学生提前准备好小木棍和橡皮筋,请同学们自己在座位上利用手中的工具制作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以及六边形等支架,然后用力向两边拉,观察损害程度,由此通过实验来判断哪种支架最为稳固。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探究,全班学生都可以在互动中参与,积极动手,发动大脑。
教师必须要认识到科学本身不是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既在理论的知识海洋中学习,同时也能够游弋在实践操作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
结束语:总而言之,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发挥主动性,这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让学生能够自己发挥主人翁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