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班主任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辅导
2019-11-26陈勇华
陈勇华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人物,肩负着教育和培养学生、组织日常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习和成长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教育改革、教学创新的重要力量,更是家校沟通的桥梁和媒介。作为一个农村小学的班主任,我们应当多关心和关注班内的留守学生,及时发现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和思想困惑,并采用合理的方法和途径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督促其他学生帮助和关爱班里的留守学生,努力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生活与学习氛围,使其充分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怀,形成健全的人格。
1.农村留守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心理承受能力差
很多留守学生都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问题,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就会止步不前、畏首畏尾,甚至会表现出极为强烈的排斥和厌恶情绪,形成一种情绪应激反应。在这种心理状态的影响下,小学阶段的留守学生常常会由于学习的知识有难度而放弃学习,也会对生活中的挫折视而不见,甚至不能承受来自长辈和教师的批评教育。而当他们逐渐长大之后,就很容易在外部环境的重压之下出现自虐、自残的行为,以此来表示自己的反抗与不满,最终成为一个缺乏责任感、喜欢逃避问题的人。
1.2 极度缺乏安全感
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留守学生不能像其他人一样享受父母毫无保留的关爱,觉得自己没有任性和撒娇的资格,往往会感觉自己没有靠山,遇到困难时也无法求助他人,再加上年纪太小,不懂得科学的发泄方式,久而久之会被孤独与焦虑缠身,导致其情绪常处于紧绷、不安的状态中[1]。受此心理影响,留守学生很容易放大自己遇到的困难,也很容易压抑自己,认为自己无人可依,做什么事情都要下意识的给自己留条后路,最终形成悲观厌世的情绪,对外界充满戒心和防备,难以与他人建立和谐、亲密的关系。
1.3 自尊心强又易妒
留守学生在情感上相对比较脆弱,他们的自尊心很容易受到打击,也因此会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尊来掩饰自己的内心,以此缓解自己的自卑感,进而形成偏激、激进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学生的心里很容易产生不平衡感,总是以挑剔、多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认为老师过于偏心或是其他学生没有自己优秀,从而产生嫉妒心理,影响个人的健康成长,甚至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
1.4 不愿与外界交流
由于在生活中缺少倾听者和分担者,很多留守学生都习惯于将所有的事情压在自己心里,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中,从不与外人分享和交流,显得十分孤僻和不合群,变成所谓的“独行侠”。再者,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都相对比较落后,小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也随之变少,其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受到影响,最终会阻碍他们交际能力的发展。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中,留守学生自身的喜怒哀乐情绪都会减弱,也会不善于组织语言,即便偶尔鼓起勇气去与他人交往,也常常会因为不善表达而不了了之,在恶性循环之下变得更加沉默和压抑。
2.班主任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辅导
2.1 为留守学生创建心理疏导档案
留守学生应当是小学班主任的重点关注对象,在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时,班主任可以为其创建专属的成长档案,分阶段记录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轨迹,并拟定基本的心理疏导策略,在档案中展现出学生的点滴进步,将其作为依据展示给学生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2]。在这个档案中,教师首先应当将留守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记录在内,包括父母的联系方式、学生目前的实际监护人情况等,然后根据自己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将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问题罗列下来,做出一个大致的疏导计划,然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并在心理辅导结束后对学生的后续表现进行持续跟进,通过科学干预和介入帮助学生完善个性。在详细记录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时,小学班主任必须将学生的点滴变化记录在内,通过细节反映来拟定更加有效的疏导方式,确保每一次疏导都能减少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
2.2 发自内心尊重和关爱留守学生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班主任是学生的另外一个家长,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小学班主任应当充分了解自己在学生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将自己代入学生家长的角色中,给予班内的留守学生更多关爱和尊重,引导他们信任和依赖自己,从而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不同的心理问题,使其拥有一个完整的童年和幸福的校园生活。如,为了减少留守学生与班主任相处时的拘谨感,小学班主任可以主动邀请班内所有的留守学生一起到自己家吃饭,然后和他们共同择菜、做饭,鼓励他们都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的快乐,使其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班主任老师也可以倡导其他同学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留守学生,与他们做朋友,班主任也要善于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让其认清自己的优势,敞开心扉与他人交流,成为一个开朗、自信的人。
2.3 建立留守学生与家长沟通渠道
在日常的管理中,班主任也要和学校达成一致,为班内的留守学生开通一条“绿色热线”,让学生能够及时、快捷地与外出务工的家长进行电话联系,帮助家长和学生进行沟通,使学生能够及时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鼓励,弥补其缺失的安全感。如,小学班主任可以每到周五下午,就组织班内的留守学生排队到办公室打电话,给予他们一个独立的空间,让学生与家长畅谈心事,发泄心中压抑的情绪,并得到家长的殷切鼓励和指导。与此同时,班主任教师也要定期与家长通话,向其反馈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并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打电话时提出的问题与困惑,之后,班主任可以给家长提出一些有效的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让家长在与孩子连线时适时对其进行指导和教育,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解决他们的心里积压的各种问题。
2.4 在班内成立朋辈心理辅导队伍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和隐私意识,不愿意主动与长辈或教师述说心里的“秘密”和问题。为了了解留守学生的真正需求,掌握其心理发展状态,班主任可以在班内成立朋辈心理辅导小组,选择合适的学生去带领留守学生,让他们在同龄人的帮助和疏导下克服心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3]。如,班主任可以采用“小组制”建立朋辈辅导队伍,将留守学生分散在各个小组中,在组内选择另外一个或两个成员担负起心理辅导的重任,要求他们平时在学习上和生活中多关注和帮助组内的留守学生;或是采用“一带一”的方式来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为每个留守学生指定固定的朋辈辅导员,使心理疏导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从整体上提高心理辅导的质量和效率。当然,在培养朋辈辅导队伍时,班主任必须要选择一些责任心强、充满正能量、能够帮别人保守秘密的学生,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培训和强化,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心理疏导方法,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辅导的成功率。
2.5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课外活动
环境对人的情绪、心理和个性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小学班主任在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也要意识到班级环境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来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自由的氛围,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自信自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优秀品质。如,班主任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对留守学生的了解,开展一些他们擅长的活动,鼓励其踊跃参与,让他们在其他学生的赞美和喝彩中找到自信;班主任也可以组织一些户外活动,带学生去登山望远、参观博物馆、走访历史遗迹等,让他们走出乡村、走出校园,学会放松心情、抒发内心的抑郁之情;班主任还可以带学生到县城内的敬老院或是福利院中做义工,让他们试着扫地、整理房间,引导他们从助人中获得快乐,不断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通过参与班主任组织的各种活动,留守学生会收获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敞开心扉与他人做朋友,也会于无形中树立乐观向上、奋发自强的人生态度,使得心理疏导工作卓有成效。
结束语:近年来,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了我国教育改革路上的一大难点。为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农村学校的班主任教师必须承担起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发自内心地关爱本班的留守学生,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通过理论指导、人文关怀、科学教育等方式来呵护他们脆弱又敏感的心灵,推动其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小学班主任也要加强学习,通过研究专业的心理辅导书籍和中、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案,让留守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满足,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