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谈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培养
2019-11-26干小花
干小花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越溪中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长期以来,思维教学不断被提及,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思维的锻炼相当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其中第4点提到,在发展语言水平的同时,要发展思维水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普通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释,明确要求在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可见,发展学生思维水平,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应该是语文教学一以贯之的内容。
1.语文思维品质培养现状
语文教学向来以语言和文化作为教学重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的方式也从“以教为中心”慢慢转向“以学为中心”,教学的内容从知识的积累转向能力的培养,然而这样的教学依然带有片面性,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时常被忽略。究其原因在于“思维训练成效的模糊性”对于语文思维的训练,往往是通过从一些具体的事物中将一些共性的东西分离出来,加以理性的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得到一个超越了个体形象的认识或结论。这种认识或结论的成效带着模糊性,相比题海战术、“模式化”答题的训练方式,思维训练的效果并不能清晰地体现出来,思维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依然没有成熟,因此思维科学对一线课堂无法提供细致而系统的参考与指导。
2.语文思维品质培养措施
教师的眼光和格局决定了学生的学习高度,教师的智慧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天地,教师的课堂创造,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引领,教师要通过思维训练打开学生学习的思路。
2.1 背诵从积累转向审美体验及批判性的探索。新课标实施多年,死记硬背的学习意识依然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如果能在背诵的基础上对古诗文画面和情感有沉浸式的体验,能够对文字的美有自己的鉴赏能力,对古诗文的内容有独到的见解,那么,我们语文教学的背诵和积累才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
《桃花源记》是需要全文背诵的,我在教授时,请同学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将文中描绘的画面画出来;同时请同学们思考:陶渊明为何要写一个这么美的世界;最后我给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对此你作何评价?我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字,培养形象性思维,从而提高审美体验;在呈现出的和谐、平静、美好画面的背后,我希望同学们看到一个更广、更复杂的社会;而最后的评价部分则是打破学生对人物一贯的正面评价,改变思维的僵化与偏执,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思辨地看待问题,了解陶渊明思想的局限性,从而让对时代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人物本身也有更清晰的认识。
2.2 课堂从花式浅显的提问转向广远的深层思考。十多年前在常熟听过钱梦龙老师的一个讲座,钱老师说起这样一个现象:一位傻的可爱的老师,提出一个傻得可爱的问题,提问一群傻得可爱的学生。所谓“傻得可爱”的问题,就是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异口同声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这样的提问,看似热闹了课堂,可是完全浮游于教学的表层,完全没有思辨性。语文的课堂需要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好的提问是高质量的思维训练和文化审美。
在教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鲁迅先生以时空转换为顺序描写了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生活和学习场景。为了让学生对主旨有更清晰的解读,我在学生自读课文之时,便抛出一个主问题:鲁迅先生是喜欢百草园呢还是喜欢三味书屋?有说百草园的,无论是百草园的景色还是美女蛇的故事,亦或是冬天雪地捕鸟,我们都感受到了作者童年时在百草园的无限欢愉与满足;也有说作者更喜欢三味书屋的,因为在后花园里的玩乐、读书时从人声鼎沸到老师的独诵、课堂上的偷瞄绣像,这些小小的片段或许是学生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开过的小差,带着一些窃喜,因此也觉得快乐。很明显后者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也是浮于表面的。三味书屋,于一个七年级孩子的认知来说,他对当时教育的背景是没有深刻了解的,他或许无法真正体会到封建私塾教育对孩子好奇心的束缚与个性的压抑。因此紧接着,我提醒学生朗读提问“怪哉”、读书片段,以及作者的一些描述性语句,比如“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等内容,从一个侧面剖析作者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全面地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2.3 作业从题海战术转想靶向式目标的思维深度训练。在课程的改革时期,因为对语文作业缺乏合理的认识,许多教师依然延续题海战术的做法,注重机械训练带来的短期效益:布置作业多,基本上是简单重复训练,缺少思辨力;布置作业杂,眉毛胡子一把抓,缺少针对性。语文学科是一个长效学科,急功近利不可取。我以为,要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减量提质,针对性地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度训练。
如对古诗的教学,我采用群诗教学的方式,并设计了一系列作业:请学生给古诗分类,并整理出相应类别的诗,旨在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储备;找出其共性,综合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比较分析,从风格、主题、情感、写法等角度寻找异同点,培养其求异思维;鼓励创作,从意象的选择、意境创设、字词的锤炼,思想的挖掘等方面模仿创作,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作业以其清晰的层次性和鲜明的目标性,通过整理、归纳、创作、演绎的方法,走出重复劳动的怪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锻炼能力,挖掘思维深度。
2.4 写作从程式化的套路转向思维多立面的发展。写作最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但现下的作文教学惯于将现成的道理告诉学生,学生们也乐于接受已有的结论,这样的结果致使作文千篇一律,缺少灵性。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做的不仅只是教授方法,而应该打开写作的思路,从高度、广度、厚度、力度等多层面对学生思维品质加以培养。
例如,每节课课前三分钟请一名学生对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或者报纸上的新闻现象进行评论,并从主题的鲜明性、评论的深刻性、思维的逻辑性,语言表达的规范性等方面制定出演讲评价标准,请同学们打分,一个月评出一名“生活观察员”,期末参加班级总决赛。这样的评比机制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个性的解读力,独立的思考力,使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得到锻炼。
当下的作文指导课,多的是对学生能力的训练,而忽略对学生作文思维体系的建立。我们期待学生在作文中所体现出的思想能多面开花,甚至勇于逆流而上。我在进行学生作文立意训练时,出示一个场景:深夜,我在奋笔疾书,妈妈为我送来一杯牛奶,一盘水果,同时将我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整齐地叠放在床头边。我提出问题:面对这样的场景,你有何感悟?学生们的第一反应便是无私的母爱。回答没有问题,然而太过局限,我请同学们以发散性的思维继续谈感悟。于是有说母亲的勤劳能干的,有说母亲任劳任怨的……我继续加以提醒,能否从反方向,用逆向思维谈感悟。这下学生的思考就有深刻性、独创性了:有说母亲的自我牺牲让我感到沉重,也有说放手也是一种爱……学生的思维在逆流而上的探索中得以放飞,跳出僵化的怪圈,体现出立意的创新性。
3.总结
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先生在《中国青年报》对他的采访中说道:“中学时代是思维养成的关键时期”,他坦言,自己更看好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未来他们在事业上可能走得更远。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已经不只是分数问题,而是关乎他们的未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直面新课程改革,慢慢打开自己的思路,带着学生向深、广、远处探索,让学生的语文思维撑上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