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味,你真的了解吗?
2019-11-26
年关将近时,十几岁学生群(群号:284949290)里掀起了一股讨论年味的高潮。同学们七嘴八舌,有人认为年味是家庭团圆,有人认为年味是春运,也有人认为年味就是红包,这可是来年的重点经济来源!其实,大家说的都没错,从古至今,年作为中国人的重头戏,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新生活的期许,代表着吉祥与团圆。这些充满年味的新年代表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的感知里,各有不同。你知道它们的故事吗?
年味代表:年夜饭——团圆的味道
年夜饭指的是除夕晚上的团圆饭,这顿饭必须家庭成员齐全,很多远在他乡的家庭成员都会在年夜饭之前赶回来,因此这餐饭也叫团年。年夜饭的风俗从汉朝就开始了,当时人们生活条件不高,平时吃不到啥好吃的,只有到了过年才能改善一下生活,所以人们对年夜饭非常在乎。
【他们说】
年夜饭的味道总是很悠长,像积蓄了一年的岁月都在此刻融化在酒里。小时候吃年夜饭,是五个人,爸爸、妈妈、两个姐姐和我,那时候很喜欢年夜饭是因为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吃饭。平时或是求学在外,或是工作未归,只有除夕这一顿凑得特别齐。小时候常听妈妈说:“吃年夜饭要守规矩,因为爷爷奶奶都‘回来’了,他们和我们在一起。”那一刻我好像真的看到了故去的爷爷和奶奶,坐在我对面,慈祥地笑着。后来,两个姐姐嫁了人,有了自己的小家。年夜饭是三个人,妈妈依旧让守规矩,我也一直相信爷爷奶奶还在的,虽然桌子上的碗筷分明少了两份。我知道了,团聚的意义不就是追求幸福吗?
——罗开成(邵阳隆回二中默深文学社前任社长)
【习俗传说】
在江南地区,过年吃年夜饭的时候,大家还会把大门关起来,也不能大声讲话,不能敲碗筷,吃完饭后再开门,意思就是闭门生财,开门大吉。传说这个风俗和铁拐李有关,据传玉皇大帝派铁拐李到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如果太富的就会让他来年遭灾,太穷的就会让他来年发财,于是富人就想到办法把门关住不让铁拐李进来,等吃完年夜饭才开门,铁拐李一看这家的年夜饭啥也没有,就觉得这家人挺穷的,就不会让他再遭灾。时间长了,大家就都开始效仿,于是这个规矩就传了下来。
年味代表:压岁钱——长辈的祝福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他们说】
红包作为长辈给小辈的赏钱,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陈奇超(《十几岁》前校园联络人)
【习俗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名字叫“祟”,黑身白手,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一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疯疯癫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和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伤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年味代表:放烟花——孩童的期盼
放烟花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他们说】
大人们一给压岁钱,便会迫不及待地去买这些炮仗玩。看着它们燃出的烟花,虽然很小,但却觉得世界很大。我的回忆里过年那些动人的日子里必定有自己玩烟花,男孩子拿烟花爆竹恶作剧的故事……
——桃花朵朵(《十几岁》学生群成员)
【习俗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年味代表:腊味——舌尖的诱惑
腊味是中国腌肉的一种,由于通常是在农历的腊月进行腌制,所以称作“腊味”。主要有腊肉、腊肠、腊鸡、腊鸭和腊鱼等。腊味味道独特,深受人们喜爱,每到年边,家家户户都会着手准备,挂在自家门口或阳台上晾晒。所以,腊味除了诱人的口味,本身也形成了一种文化。
【他们说】
最喜欢吃腊肉和腊肠。每年回家,奶奶从锅里端出蒸好的一大碗腊味合蒸,咬下一口腊肉,满嘴流油,吃下一颗腊肠,Q 弹可口。虽然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腊味,但只有腊月里的腊味才最好吃。
——K.B.(《十几岁》学生群吃货管理员)
【习俗传说】
说起腊肉,犹以湘西腊肉闻名。
过去,湖南西部一带的土家族和苗族被称为蛮夷民,他们是当年和黄帝争夺天下的蚩尤部落后人,由于战败,先辈长期隐居到湖南西部一带深山,过着以打猎为生的日子。最初,他们只是将没有吃完的野猪肉挂在树干上风干,等到食物短缺时拿来食用。遇到雨天的时候,他们就将肉放在火堆上烤干食用。
人们发现,经火烟熏烤后的肉,吃起来特别香。以后,他们就长期使用这样的方法处理没吃完的猎物。有一年,舜帝南巡时,来到湖南,吃到了当地居民熏烤干的野猪肉,极为赞赏,多年后一直念念不忘,直命手下再寻昔日吃过的那种野猪肉,其手下将其命名为“惜”肉。直到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朝廷封长沙定王子刘义为夫夷侯,刘义开始巡游三湘,正值腊月,来到湘西一带,吃了土家人熏烤的惜肉后,兴然作诗,将其改名为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