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的多维度身份转化
——以高校写作课程为例
2019-11-26尹文雯
尹文雯
当代高校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培养专门人才,而是培养复合型、高精尖的人才。以前培养了诸多作家的中文系,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开始扛起了培养全方位人才的大旗,“培养作家”这种单向度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有不少高校质疑。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得高校文学写作教学从主导地位下降到了现在的附属地位,大学生们“闻写色变”,对于文学写作没有了起初的热情。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学生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急剧增多,“碎片化阅读”占据了学生们大量的课余时间,对于“写”更是丧失了兴趣。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学生们轻视文学写作,也导致了写作课堂的僵化,学生们的写作主体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被抹杀了。
但是传统的写作教学“一言堂”的模式并非一无是处,不可以用“落伍”“过时”等词语一概否定,反复被理论家和作家们质询的问题——“作家到底能不能够被教出来?”“写作能力到底是否可以被传授?”这些问题在告诉我们,传统的文学写作教学虽然亟待改进,但仍有可取之处,将当代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才是发展高校文学写作教学的路径之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创意写作系统已初具规模,美国的文学创作机制和环境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爱荷华大学为代表的创意写作工坊,为“作家”和“写作”祛魅。创意写作的理念和模式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统的写作课堂,于是很多新兴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跟现在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相比,一种新型的课堂模式——翻转课堂,则能很大程度上解决写作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学生主体意识不强的问题。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教育”,起源于美国。这种与传统课堂模式截然不同的授课模式,可以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和进度,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授课期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课程理论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获得对写作实践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这些基本理论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通过观看网络课程、自学书本内容、与同学老师在网络上交流理论知识学习心得等。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在这样的翻转课堂的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就要随之有所转换,不再是单纯的授课者,而是需要在多种维度的身份中自由切换。
一、教师由课前的备课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预测者
传统的文学写作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准备课程的讲授和相关的知识,“你要给学生一碗水,你就要准备一桶水”,教师的备课量是巨大的,但这种备课量与收到的效果却是不成正比的。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课前的备课模式有所转变。写作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之前,为了真实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情况,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来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期待和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交流、调研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期待视野,根据同学们的期待来适当调整自己的课程计划和方案;可以通过课前对于同学们写作水平的测试来了解同学们真实的写作水平。当代大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拿出一篇像样的“议论文”,但是这种应试作文并不是高校写作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的写作课程要达到的第一个目标是让学生们突破应试作文的固化思维和模式,真正融入写作,增强写作的主体意识。
以小说教学为例,以前的课堂模式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详细讲解小说的概念、审美特征和写作要点等等,并通过经典小说的案例来讲授小说写作,但这种方式学生们并没有参与到小说创作过程中去,既然没有参与,创作更是无从谈起。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在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们对于小说创作有什么样的期待,也需要知道学生们的真实写作水平,结合其期待目标,来预测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者需要指导的地方;而学生们需要在课前学习以前掌握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这种基础性的知识就不必要在课堂上共同学习,而是通过自学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在课前的预测者身份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工坊式”的阅读。现在大学生的阅读量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位,在科技飞速发展、自媒体层出不穷的多元文化发展时期,他们更乐于通过手机等自媒体碎片化阅读,或者通过此种阅读方式获得娱乐的体验,而非传统的阅读体验。因此在课前的准备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阅读进行规范化的指导,这种阅读要尊重和根植于文学以及阅读批评的传统。在卷帙浩繁的阅读书目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创造性阅读,或者说是带着相关问题去阅读,比如关于此文本的人物设置、悬念设置、叙事结构模式等,也是一种“反权威”式的阅读,在阅读时要有批判和审视的眼光,而不是一味去肯定,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是学生们进入翻转课堂下一环节的关键。
在翻转课堂的授课模式下,高校写作课教师要比别的课程老师的知识架构要更深一层。教师首先要了解工坊式教学和创意写作教学的相关知识,在授课前要能够预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问题,这对于写作课教师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别的课程,学生们容易有疑惑的知识点、难点,教师都会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大致判断;而对于文学写作课的教师来说,随着时代的进步,自媒体的发展、文学作品的层出不穷、文学潮流的转向等,学生们对于写作的认识和态度是千差万别的,在写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或许会有天壤之别。用发展的眼光准确看待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遇到的问题,对于高校文学写作教师而言,是极大的挑战。
二、教师由课中的讲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协作者和合作者
在授课阶段,教师与学生可以以课堂讨论和小组辅导的形式来完成教学。首先在课程伊始,教师可以通过抽查和讨论的方式,来检查同学们对于基础知识的课前掌握程度,这是课程进行下去的前提。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中,教师作为主体,应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单向度传授知识,学生的参与度很低,翻转课堂完全可以扭转这样的局面。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以小组讨论的模式,在课堂容量的要求上颠覆以往以专业或者班级为单位的“大课堂”讲授形式。如小说教学可以先以经典的小说案例为教学蓝本,逐一分析该小说在悬念设置、人物设置、环境描写、叙事结构上的优缺点。在这一环节,同学们需要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颠覆“经典即完美”的传统观念,深入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们对于小说的分析和理解更加深刻地了解同学们课前学习情况。在课中最重要的环节,我们可以借鉴英国语言学中流行的“过程教学法”①H.M.Widdowson.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Oxford Press,1979.,这一教学法在国外的语言学及文学的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要求教师们课中要引导学生,不仅仅关注写作技巧、修辞手法、语言等等理论性的内容,而且要引导学生提出写作创意、创作提纲,从而实现真正的“写作”——一个体现个体独立思想情感的创作过程。在这样的“过程教学法”中,可以实现教师在写作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让渡以及对学生创作过程的协助,将写作教学的重点放在独立表达个体的完整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上,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写作概念和技法。
在整个翻转课堂的课中教学中,教师由原来的主导者、“一言堂”的“发言者”,真正让渡为协作者和合作者,帮助和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创作构想。可以让同学们分组,根据一个问题讨论并提出建议,建议被采纳与否,可以再次聆听作者的想法和意见,也可以让两种意见针锋相对,根据各自的想法和创意来确定自己的写作提纲和素材的选取。
对于高校文学写作教师而言,课堂的协作和合作尤为重要。与其他课程的教师相比,写作课教师对于学生习作过程的合作难度较大。学生对于习作中的情节设定、人物设定等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作为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学生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当中,让自己的思维和频率与学生保持同步,而不是单凭自己的思路指导写作。这对写作教师的要求是极高的,也是相对于其他课程教师不同的地方。
三、教师由课后的批改者转变为指导者与交流者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得到学校的肯定和支持的背景下,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认同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自媒体的兴起,涌现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学生们会对不同的教学模式有自我的认知,加之学生学习情况及行为习惯有个体差异,因此,实现翻转课堂可能面临着一定的难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怎样让有着巨大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接受,也是授课教师要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在翻转课堂之后,与同学们交流学习体验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合作和沟通既是一种学习模式,也是一种互动的工作模式”②Linda Lonon Blanton and Linda Lee.Writing Workshop:Promoting College Success.Heinle & Heinle Pub,1998,p7.,在这样的环节中,教师既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得到对于翻转课堂的反馈,进而根据这些反馈,在下次的教学中相应调整教学计划和学习的环节、内容等等。比如较为内向的学生会比较适应教师讲授多一些的教学模式,而外向型的学生比较倾向于参与性强的教学模式。根据同学们的反馈,教师可以对于翻转课堂的系列教学活动及小组活动进行微调,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课后的交流的另一重要目标是让教师了解到学生们的学习程度以及是否掌握了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知识。如学生没有很好地课前自习,对于课中的讨论和思维建构就没有清晰的认知,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的多维度身份能否成功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即学生的反馈。教师在面对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困惑或者不适应的状态时,怎样去帮助学生调整,并积极引导他们,这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时教师所要解决的具体实际问题。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来看,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设计课堂讨论和课前课后的自学是最佳学习方式,但教师需要对该过程进行实时指导,从而清晰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针对学生的接受程度对教学效果进行真实的评估。
学生的认同和配合是翻转课堂实现的前提,而想要达到这种认同和配合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计划,同时也需要提升自身的素质来构建在翻转课堂中的多维度身份,甚至要在多种身份中“自由切换”。只有这样,才能求得到学生们的认同,从而指导理论学习和创作实践,让学生们真正在写作课课堂中由“听”到“写”。
翻转课堂在写作中的应用还有评价体系的建构不容忽视,传统的期末一张卷的模式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写作效果评价体系的建构中,学生能够出于主体意识自由创作,远比期末考试的一张卷子要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前者是一种意识上、态度上的转变,而后者是单纯的机械的测试。这个体系的建构较为多元,其中包括创意写作产业化、大学生作品发表途径等具体问题。如学生的作品可以推荐发表,在发表过程中,必然会经历数次的修改和反思,这是写作效果评估体系的重要一环。我们也可以将学生的结课作品作为课堂讨论的一部分,大家可以以同等的身份对某一部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讨论和评价,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种共同讨论交流和修改的模式,正是学生融入写作的重要环节。
在翻转课堂的视角之下,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一个有机动态的过程,其间的反馈从课堂内部而言,既发生在学生和老师之间,也发生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而学生或者老师本身有可能已是作家,因此也不妨可将其看作是作家之间的讨论交流。从课堂的外部而言,这种新的课堂模式超越了一般大学课程的功能,是一个联结更多社会文化资源的有效平台,作家和写作者通过这个平台也可以面向读者和市场,在文艺市场的洗礼中不断保持创新的创作思维和积极进取的创作态度。
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文科”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过程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和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将教师主导地位让渡于学生。“翻转课堂”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教学架构和教学流程等都有所改变,甚至是颠覆。在这样的过程中,势必引起多方面的变革,但这种变革不仅仅是教师多维度身份构建所能完成的,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比如学校的政策支持、教师的技能培训、学生实践平台的建立、创作评估体系的建立、知名作家的经验交流等。只有多方面的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写作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创新。我们只有汲取传统模式的精华,发挥新兴教学模式的优势,才能真正将写作教学从附属地位重新拉回到主导地位,使写作教学不仅仅是一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更是一门培养学生独立创作意识和能力的、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