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子春》中母亲人物形象探究

2019-11-26赵湘兰

文学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芥川媒介母亲

赵湘兰

一.问题点

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杜子春都是为了成为仙人而经历了艰难的修炼,最后因为发出声音而修炼失败没能成为仙人。两部作品中杜子春想成为仙人的出发点是不同的。芥川作品中的杜子春认为人皆无情,对人世间产生了厌倦之情,但不想继续过穷苦的生活继而希望能成为仙人。唐传奇中的杜子春认为自己贫穷时,哪怕是亲戚也没有任何人愿意出手相助,这个老人却愿意多次相助,因此他第三次接受老人的钱,并在完成自己的心愿后,来到与老人约定的地方希望能报答恩情,因此他并不是主动选择成仙,而是在报恩过程中被选择成仙的。

两部作品杜子春成仙失败的原因也是不同的。芥川作品中杜子春在看到落入畜生道,成为马的双亲时想起了老人铁冠子的话,于是闭上了眼睛。但这时却传来母亲微弱的声音“别担心,不管我们会变得怎样,只要你能幸福就好,大王再怎么说,只要你不想开口,你就继续沉默也没关系”。杜子春听到了声音,想起这正是让他记忆深处难以忘却的母亲的声音,他情不自禁的睁开了眼睛。他看见一匹马倒在地上深切地望着他,母亲在这种水深火热的痛苦中仍顾着儿子的心,即使被鞭打也不露出一丝怨恨,这与那些无情的人们相比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正是这种为了儿子着想的心情感动了杜子春,使他忘记与老人的约定,叫出了“妈妈”。唐代传奇中的杜子春在经历试炼没有发出声音,阎王将他投胎转世到宋州单父县的县丞王劝家并成为了进士卢生的妻子,生有一子。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卢生和她说话未得到回应便把孩子扔地上摔死了,看着满地的鲜血,身为母亲的杜子春忘记了老人的嘱咐,失声喊出了“哎呀”。

两部作品中主人公没能真正成为仙人的原因都是着眼于母子关系的角度,但其立场却完全相反。笔者希望在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对比分析,从芥川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及信息发出和接收的媒介——视觉与听觉对情感表达的影响等角度来浅析其构造出不同出发点的原因。

二.芥川人物背景

首先从芥川的个人背景角度出发,芥川自1915年在帝国文学上发表处女作罗生门以来,15年间发表了近150篇短篇小说,是大正文学新思潮派代表作家之一。明治25年(1892)芥川出生于日本东京都京桥区一户以卖牛奶为生的人家,他本姓新原,是家里的长子。他的姐姐在他出生前一年就因病去世了。众所周知,芥川出生后七个月左右母亲就精神失常了。芥川也因此离开家,寄居在母亲的老家东京都本本所区小泉町芥川家,由伯母抚养长大。芥川11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第二年他便成为叔叔芥川道章的养子,改姓芥川。自从母亲精神失常以来,他再也没有和母亲一起生活过,所以他很难表达对母亲存在着怎样的感情,就像高岭之花一般。他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与关怀少之又少,但笔者认为在《杜子春》一文中,包含了作者芥川对母亲的深沉的爱,通过借助主人公杜子春的行为,以及主人公对母亲爱与关怀的思考来表达对母亲的想念。

芥川大约从1918年开始出现精神衰弱等问题,特别是在1920年发表《杜子春》期间,更是病情严重之时。母亲这一人物形象对他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希望之光。在《杜子春》中,虽然主人公杜子春最初看到母亲被鬼差鞭打时没有任何动作,但在母亲开口说话时,引起了他对母亲的思念。这或许就是对芥川的一种写照,精神日渐衰弱的芥川感受到人生的艰辛,以及对人世间的厌倦,面对任何事情都仅需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即用利己主义的思考方式去面对。笔者认为《杜子春》中母亲的话不仅是唤醒了杜子春的人性,也唤醒了作者芥川自己的人性,“那是久违的母亲的声音啊”一句或许也是芥川自己的思考吧。

三.时代背景

从时代的背景出发,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与作者本人芥川龙之介的个人经历有关,还受到一定社会背景的影响。首先,《杜子春》一文发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胜利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军国主义思想的泛滥,给当时的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资本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快速流传开来。芥川一直以来都被称为“厌世者”,但他实际上却是一个十分关心社会的人,他深受西方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心中满怀自由、和平、民主的理念,梦想着能教化当时社会的人们。母亲是一个代表着无私与爱的人物形象,她能帮助人们唤醒内心的良知,芥川不仅是想要唤醒自己,他企图唤醒整个社会。

《杜子春》一文发表在《红鸟》上,这是铃木三重吉于大正三年创刊的杂志。在摆脱明治以来的国家教育压力,尊重和释放儿童个性和创造性的新教育运动下,铃木三重吉创造了饱含他理想的杂志《红鸟》。这本杂志最初的宗旨不仅仅是向孩子们讲述一个个童话故事,而是用清新的、自然的叙事手法,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纯洁的作品,以保护孩子们淳朴的个性,进而更好地鼓励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芥川就是在遵循这一主张基础上,改编创造了《杜子春》这一儿童文学作品,把纯粹的爱传达给了孩子们。明治维新以后,福泽理吉《劝学》和中村正直《西国立志编》开始盛行,明治天皇也于明治23年颁布了《教育敕语》。政府开始重视“实学”重视教育,并以忠孝品德作为国民教育的中心。芥川出生在这个提倡忠孝的时代,并受到其影响。他对孝的理解颇为深刻,写一篇面向孩子们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童话作品,以忠孝为主题也是理所当然的。

四.信息发出和接收的媒介

笔者认为除了以上两个角度考虑外,还可以从接收信息的媒介的角度入手。两部作品中杜子春因为发声而无法成仙,但其发声的原因不同。《杜子春传》中,身为母亲的杜子春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摔死,而不禁发出声音,《杜子春》中,杜子春看到母亲挨打后闭上眼睛,却听到了母亲的话,想到母亲对自己的无私关爱而不禁发声。信息传达的媒介对其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造成的情绪刺激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杜子春传》中可以理解为单一的视觉信息传达,而《杜子春》中可以理解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表达,在此时视觉和听觉的同时出现其造成的情绪信息也会发生整合。在接收信息的媒介方面,不同的媒介对其情感的解读上也是有差异的。在视觉上,可以将立体画面在头脑中反应,进行信息处理,是一种直观的具有冲击效果的,在听觉上,如果没有直接显示的画面,听者就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创造图像,与心进行深入的对话,组成视觉听觉的两种刺激。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是在经历双亲被鞭打的视觉冲击后又进行了听觉刺激及想象,在母亲话语的感动及闭眼前的视觉刺激下,主人公杜子春再也不能理智的思考和遵守与老人的约定,终究发出声音。能够表达感情的母亲比没有语言能力的孩子更能激起人物内心深处的感情,在同等程度的视觉刺激中,声音的听觉刺激在信息表达中更能准确传达信息也更能传达情绪,这也成为杜子春发声的契机。

五.结论

芥川龙之介是在唐代传奇《杜子春传》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独特的想象改编并创造了《杜子春》。主人公杜子春在经历了两次从贫困到富有后看尽人世的冷漠,在追随老人成仙的过程中因发出声音而没能成功,继续其普通人的生活的故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母亲这一人物像的塑造。芥川从唐代传奇《杜子春传》中的母子关系的相反立场出发创作,不仅与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他憧憬着母亲的爱,即使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精神失常,他也像笔下的杜子春那样深知母爱的无私,即使母亲受了苦也依旧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的,他也像他笔下的主人公那样憧憬着母亲的爱。在资本主义、军国主义、享乐主义等的影响下,他同时也希望能通过文学作品来教化当时的社会,传达母爱的无私精神是对当时社会利己主义思想的强烈反抗。他一直受忠孝思想的影响,所以在铃木三重吉的邀请下,也希望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向孩子们传达孝道教育理念。最后,信息传达和接收媒介的不同也对芥川的角度选取产生一定的影响,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更能表达感情和震撼心灵,引起共鸣。

猜你喜欢

芥川媒介母亲
芥川龙之介与他的世界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芥川龍之介の童話について
芥川奖和直木奖在日颁出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给母亲的信
透过《地狱变》看芥川龙之介艺术至上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