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去阅读
——谈部编教材自读课文的教学
2019-11-26翁飞哪
翁飞哪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一初级中学,浙江 舟山 316100)
历时四年,教育部聘请温儒敏教授主持编写的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于2016年9月与七年级学生见面了。新教材努力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尊重语文教育基本规律,合理有序编排学习内容,以人为本,突出“语文素养”的核心理念,要让学生具有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依旧是着力培养的重点。。
一、放手去阅读,从质疑开始,达到“以疑促读”的目的
以部编教材七(上)《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解读为例,试图引导学生从质疑走进阅读。此文质疑学习化为“三问”。
(一)作者的身份之问——去关注课文心理活动描写的特点
大多课文的作者身份为文学家或作家或诗人或学者等,本文作者除作家外还是一位心理学家,其特殊身份是不是使文章的写作别有特色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在阅读时将有意识地关注到作者细腻、真实的心理活动描写。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渴望能像其他孩子那样勇敢冒险;从爬上悬崖后的胆怯、恐惧,到孩子们离开后的孤立无援、麻木恍惚,再到在爸爸引导下,一步步建立自信,最终收获成就感和人生体验。学生细读文章后从作者真实、细腻、生动的心理活动描写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产生同情共鸣,更能领会爸爸引导“我”一步步走下来策略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课文的主体事件是“我”从悬崖脱险的过程,其实也是“我”心理成长的过程。
(二)男孩们的做法之问——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并给予正面引导
因为玩倦了玩弹珠等游戏,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中的内德想出了爬悬崖的主意。在“我”犹豫不决又充满渴望之时,杰里——“我”的好朋友一句“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激励了我紧跟上去。在我极其恐惧处在悬崖中途时,“我”央求他们等等我,但只听到伙伴们的嘲笑声“再见啦!看你就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哄堂大笑声、嘘声,好朋友杰里丢下“全看你自己了。”也弃我而去。“我”趴在岩石上进退维谷,害怕和疲劳让“我”麻木,一动也不动。暮色苍茫,爸爸在杰里的带领下照着手电出现在悬崖脚下。五个男孩中除杰里外在整个爬悬崖过程中除了嘲笑还是嘲笑,对一个身体孱弱的同伴的情况不闻不问。好朋友杰里的“快来呀”的一声呼唤激发“我”去冒这个险,但在明知我身体因生过病而孱弱的情况下没有给予我安慰,更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是从众心理作祟弃我而去,好在毕竟是朋友,因担心我的安危而叫来了我的爸爸。
对于这五个平时和“我”一起玩的同伴的做法,你怎么看?如果你是其中之一,你会怎么做?在学生评价男孩们的行为时,给予正面引导——爬悬崖太危险,不可模仿;嘲笑并抛弃同伴径直而去,做法不妥,并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学会正确地看待问题,理智地解决问题。
(三)课文的命题之问——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课文原题译为《悬崖上的一课》,在选入课本时改为《走一步,再走一步》,你觉得这样的改动好不好呢?这一疑问引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并更进一步深入理解作品主旨,思考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编者入选时改动题目用意何在呢?“我”在爸爸的鼓励下,不再关注前方艰险的道路,而是先尝试迈出第一步,踩在最近的岩石上,成功之后,再迈出第二步、第三步……这样,走一步,再走一步,“我”成功脱险,收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这样的人生体验对于日后遇到面临令人畏惧的情境就增加了克服它的经验。题为《走一步,再走一步》要比《悬崖上的一课》更富有内涵,这一步不仅是爬悬崖时迈出的一步,而且更是人生中面临前路漫长、目标远大产生畏难情绪时走出的最初的一步,懂得凡事再难,积小步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二、放手去阅读,尝试多角度赏析文本,以求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对于一篇课文初读体验与反复研读所收获的结果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整体反复,多角品味”是最基础最简单的一种处理方式,也是最适合运用的教学设计。
所谓“整体”是指每一次课文阅读品析都以“全文”的面貌出现;所谓“反复”就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多次组织阅读品析活动。
还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可以选取以下角度进行阅读。
角度之一:让我们一起来初读课文。
这个角度的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说一说、议一议,谈一谈,交流反馈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与看法,老师在学生发表看法的基础上进行精辟小结。这是对课文初步的大致的理解。
角度之二:让我们一起来复述情节。
这个角度的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再次走入文本,读课文,看内容,理情节,从小组接龙式复述到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复述,复述可以按照“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进行,也可以按照“冒险——入险——脱险”进行,充分的课堂交流活动,既是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的整体理解,也是在实践中从“情节”的角度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三、放手去阅读,回到自己的立场,审视文章
被称为在课堂游戏中追梦的80后青年教师——蒋涛曾说文本内外大体有三种人,即:文本中的人物,作者,读者。在自读课文的阅读过程中,读者站在文本人物的立场可以身临其境,理解其言行感受,但倘若能回到自己的立场,在理解基础上去审视作品,或许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还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放手让学生去阅读,俯瞰这个故事,作为旁观者,入乎其内之后出乎其外,就会有新的理解。
作者在文本中借爬悬崖一事旨在告诉读者:人难免会因前路漫长、目标远大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会逃避。这时,把事情化整为零,不去想最远的目标,而是先从最切近的事情做起,积小步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远大的目标。但如果你反复深入阅读,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审视作品,就会有新的思考和感悟。
思考:
1.人遇事常会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克服这困境?
2.如果是我们的朋友陷入了困境,那我们该怎么对待?
3.“我”是个病弱的孩子,妈妈警告过不能冒险,可“我”还是跟随同伴去历险了,对于家长的告诫,我们该如何对待?
感悟:
1.身陷困境,与其消极等待不如自救,相信通过自己的勇敢尝试,会有脱险的那一刻。
2.不可嘲笑,不可冷漠抛弃,应想方设法帮助朋友走出困境。——以诚待友
3.凡事三思而行,凡事量力而为。——处事慎重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部编教材设置自读课型给了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自主选择性,可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会独立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放手去阅读,给学生更广阔的阅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