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于心“计”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9-11-26倪道进
倪道进
(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上清镇渐浦小学,江西 鹰潭 335411)
计算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以往教师通常都是让学生陷入到题海战术中,用大量的计算练习题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导致部分学生看到计算题就有种畏惧感,甚至反感做计算类的题目,以至于对整体的数学学习都失去了兴趣,有些学生其他方面都很好,但就是输在了计算能力上面,拉低了整体的学习成绩。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转变计算教学的方式,增强计算的趣味性,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消除题海战术的弊端,让学生乐于参与到计算活动中,培养他们良好的计算习惯,由易到难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一、增强计算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计算类的题目比较枯燥,逻辑性很强,小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比较简单,习惯常规化了常规化的思路,不能灵活转变计算思路,他们时常觉得计算很难,一遇到计算题就自动放弃,这些现象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方式有关,那么要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教师就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升计算的趣味性,灵活变动计算练习的样式,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改变计算过程枯燥的局面,从而使学生逐渐掌握计算的技巧。比如教授低年级学生运算口诀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将口诀编成儿歌的形式,先教会学生儿歌,再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运算口诀,使学生处在快乐的氛围中,以这样的方式来烘托课堂气氛,催生出学生对计算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潜移默化中掌握了运算法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计算,有效地促进了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进度。
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计算的规律,树立他们计算的信心
小学生除了惧怕计算题目之外,还缺乏计算的信心,他们对计算结果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这其中的原因与他们没有熟练掌握计算规律有关,而教师通常是将计算方式直接告诉给学生,使得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还没有弄清楚问题的前提下教师直接说出了答案,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些疑惑,不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学生缺乏深入挖掘的动力,时间久了就养成了懒惰学习的心理,认为教师肯定会讲答案,只要按照教师的解题步骤依葫芦画瓢就可以了,就会出现他们的计算能力停滞不前的现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的机会,引导他们探索计算规律,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计算技巧,从而增强他们计算的信心,提高他们计算的准确率。比如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达到看到简单的计算能够将答案脱口而出,引导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算理的基础上,推导出减法和除法的规律,为学生进行多位数的计算打好基础,教师可在每节课堂的开始或者结束部分开启口算的小游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运用口算,慢慢地提高他们的口算速度,进而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小学生做计算题时总是毛毛躁躁,不认真审题,往往是还没看清楚符号就开始写计算步骤和结果,只一味地追求计算速度,而忽视了计算的准确率,一旦出错的次数多了,他们也就不愿意再继续计算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提醒学生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之后,再思考运算顺序和算法,其次是认真计算和规范书写,最后是验算检查,平时还要让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避免在考试中随意图画,看不清哪个是正确答案,检查时也能草稿中找出出错的地方,除了以上这些习惯之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收集错题的习惯,每个一段时间再次重新计算,引导学生自主检查对算法的熟练掌握程度,使学生明确自身该改进的部分,确保之后的计算练习中避免同类型的错误出现。通过这些习惯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使他们终身受益,在未来的生活中都能够注意细节,较好地完成一件事情。
小学生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教师要有耐心,坚持不懈地指导他们,让学生的计算思路更加的清晰,指导学生掌握多种有效的计算方法,促使学生灵活使用各种计算技巧,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要多给予他们鼓励,采取能激发他们计算兴趣和动力的教学措施,逐步地培养他们良好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