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感,隐属性的显性教学
——语文教学中文感培养的价值与方法

2019-11-26费秋蓉

读与写 2019年27期
关键词:汉字文字文本

费秋蓉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中心小学 浙江 桐乡 314500)

王安石先生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火了千年,后世把“绿”字称为诗眼。后人还演绎出王安石先生写下“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前用过“到”、“过”、“入’、“满”等字,最终定为“绿”字的小故事,为之传颂。

老师谈到写诗、作文炼字时,多以此为例。在语文教学中,经常用“为什么不用‘到’字代替‘绿’字?”这样的题去考查学生对此字眼的理解。如果说“‘绿’以此中不仅是一个形容词,更是一个动词,把春风吹绿的过程写活了”这样理解,那只是以文释义。如果“一个‘绿’字将春风拟人化,使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跃然纸上,以春风的妩媚柔美吹拂,增添了文字的动态感觉,读到此一股出游的冲动油然而生”那就上升到文感了。

1.文感的“隐”属性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蔡伟老师对文感作过如下界定:文感是个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通过长期的读写积累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文本直接快速感悟与理解的心智技能。

首先,文感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有一个故事说外国记者对“中国女排大胜美国女排”和“中国女排大败美国女排”中的“大胜”和“大败”非常不解。看似一对反义词却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这对我们来说不存在任何障碍,这就是在汉文化——汉语、汉字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文感。

其次,文感在长期的读写积累中形成并提升的,是一种读写量的积累,到文字快速感悟的质的飞跃。长期的读写积累需要不懈的激励与正确的引导,最终形成文感。这当中少不了语文老师的引导。第三,文感是基于以上几个因素积累的一种个体化的技能,因此存在个体化的差异。对文字描述中展现出的优美景色、美好感情等对不同个体而言并不能得到一致的体验。

文化背景、读写积累、个体体验都没有外显特征,又无法精确考查,所以文感具有“隐”属性。

2.形义教学让文感“显”性

小学阶段是正式识、写、读的开始,如果在此阶段语文老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从正确的方式去理解文字的相关知识,并积极激励学生的阅读将对学生的文感建立和提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1 字形意义对文感的作用。文感中的一个要素是对文字本身的敏感性。比如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化,有些汉字与造字时的外形已有较大变化,但是了解相关的汉字造字和结字知识对文感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比如“月”作为偏旁,在汉字中的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含义。在左边或下边其本义多表示身体的某一部位与肉有关,比如“胖”、“脑”、“肩”、“骨”等;而在右边或上部多与“月”的本义——月亮或时间有关,比如“望”、“朝”、“明”等。看到此,是不是对“胖”和“望”有了特别的认识?

2.2 字义区别对文感的作用。语文教学中一线教师对多义字的教学深有体会——学生经常无法正确区分多义字在不同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而多义字的区别,对形成文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西晋·左思《蜀都赋》“蜜房郁毓被其阜”句中的“郁”,宋·张载注:“盛多也。”确实“郁”在多数的词语或句子中都有“盛多”的意思,“浓郁、郁郁葱葱、沉郁、忧郁、抑郁、郁闷、郁结、郁积、阴郁、馥郁”无一例外。而同样的“多”,“郁郁葱葱”的“郁”是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绿的发亮的感觉;而“沉郁、忧郁、抑郁、郁闷、郁结”中的“郁”是心里忧愁,愁绪连绵结而成疾的阴冷的感觉;“馥郁”的“郁”让香气充满身体的周围,温暖而柔和的感觉。“选择字、词的含义”这样的考查很难让文感真正外显,老师的基于词语搭配,甚至放于全文中把字、词的含义丰富化、广义化更有助于学生文感的形成。

3.引导教学让文感有“灵”性

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或者强调语言的精确性强调对文章字眼的精确理解,通过对比字词,句式等方式,让学生精确理解作者的用词、设句这是极好的文感培养方式。但人类思维模糊性和精确性并存,模糊性上又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所以在文感的培养上我们又要重视模糊性的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

3.1 阅读引导。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一、二年级的识字量要求达到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此时的孩子在阅读中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一定也是符合他们认知,并没有过多的社会经历夹杂在里面,对文字的理解也是纯粹的,是培养文感的好时机。

阅读积累中注意色彩文感的培养。古诗词中有很多有名的句子,比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给孩子一点,“红”和“绿”颜色的鲜明对比学生立即就体会到了文字的色彩感。如能加上一幅配套的国画,那文感中的文化属性就更加明朗了。

阅读积累中空间感的培养。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黑白相间、大小形象疏密有致地展现出来,一幅大留白的国画呈现在眼前。张岱先生的寥寥数字,如有现代技术的支持把画面呈现出来,就道破了文字的束缚而呈现在眼前。

阅读积累中季节感的培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春暖花开;“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凋”之于西风的凛冽,需要我们在阅读指导时做个有心人,通过相类材料的多种呈现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形成自身的文感。

3.2 语音引导。文感作为对文本的直觉感知看似和交际没什么关联,其实在交际中关注到自己和对方的用词用句,更能体会到语言和语音的情绪体验,从而迁移到对文本的感悟。

鲁迅先生的名篇《秋夜》里有这样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果让学生去读,那多数学生会觉得不可思议,这不是病句嘛!如果老师以沉郁的语气读出这一段话,那多数学生就可以感受到当时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境:百般空寂与愁闷。学生再看到这句话时,一股郁闷与冷清袭来那就是文感的内化了。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回答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性,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很好地预设答案就是对学情的了解。教师会在设问时,对自身语言字、词、句式的选择时,会考虑到影响自身语言对学生学习时问题重点的把握,于是乎合理的引导,就是指向预设答案的桥梁。仔细回顾发现,从设问到引导,其实是学生对字、词、句的不断调整理解重点的过程。这就是课堂交际中教师自身对语言的精确把握,学生对教师语言的精确把握所形成的用词、设句的语言化文感。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我们要强调文本信息的关联性、整体性,自身语言组织的精确性和严密性,减少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的偏差。而在学生的开放阅读中,让学生自身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中的人、事、物对话,领略文本的艺术美、哲理美与生命美。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自身的文字中的空间感,意义感都会形成独特的文感;同一个字在不同词语的组合中又会形成不同的文感。作为一个一线语文教师通过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体经验,通过自主阅读,体会到不同的文字和语言美感是必修之课。通过普通的阅读教学,对文本的解读更是在体现一个老师个人的自身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核心就在于教师在阅读引导上能否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的美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的意义就在于让不同的个体尽可能多地体会到与主流审美观、价值观的相一致的“美”的体验,让文字中正确“文感”得以传承。

猜你喜欢

汉字文字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