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专业—教师素养发展走向圆融
2019-11-26叶建松
叶建松
(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浙江余姚 315470)
引言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近两年,学校依托全国立项课题“农村学校促进青年教师泛专业素养发展的实践研究”,努力打开教师发展新视界,使教师素养发展走向圆融。
一、圆融视角——泛专业发展的认识
教师泛专业素养包括教师专业及专业之外的各种素养,如文化素养、心理素质、人格魅力、反思能力、关怀素养、教师的个人兴趣等。简单地说,其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1)开阔教师培养工作的视野,由以往只注重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视角转向全面提升教师素养的视角。(2)转变学校培养机制的关系,由教师被动地接受培训,到主动地投入泛专业素养提升中,使教师找到乐趣,得到发展。(3)建立形成培养体系的模式,从发展要求目标到发展平台再到发展载体,使教师泛专业素养的发展和学校活动、课程建设融为一体,形成有效模式[1]。
二、圆融定位——泛专业发展的提出
(一)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教师全面发展,学生才能全面发展。教师如果能做到活到老,学习、锻炼到老,做到全面发展,那么学生每天看到的是一位品德高尚,能公平、公正对待所有学生的教师,是一位反应敏捷、思维清晰、充满活力的教师,是一位有坚强意志力,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感人的教师,此时此刻的学生自然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充满希望地学习、生活。这也符合在我校求学并任过教的革命教育家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的教育思想,即做“一生”和“一切”的教育。
(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朱小蔓教授认为教师只有转变角色,不再仅仅是计划实施者和知识传递者,而是在发现学生的不同需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观念认识、信念理想、经验意向和心血情操主体性地处理知识教学、化育德性人格、经营组织管理,才可能富有生气和色彩地创造“人德教育”。所以,教师泛专业素养发展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教师终身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学校课程建设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泛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带来新的课题。在当前条件下,学校需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展课程建设与实施能力方面的专项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因此,泛专业之发展,希望能够增强教师的人格力量,培养教师的服务精神,提升教师的文化品位,丰厚教师的教育情怀,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圆融路径——泛专业发展的体系
(一)融通发展要素,丰富发展平台
教师泛专业发展是一个全息工程,即教师工作、生活的每个时空都应成为教师素养发展的载体。就学校层面而言,我们应该明确文化素养、反思能力、行动态度、人格魅力、发展意识、兴趣爱好的教师泛专业发展目标,搭建学习平台、展示平台两大平台,提供模型制作、科技小实验等学校拓展课程发展载体,使这种发展达到纵向和横向的关联,从而系统构建发展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二)激扬发展意识,构筑发展文化
1.激起愿景,强化意识
教师发展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与信念。近几年,学校邀请教师共同修订《泗门镇校2016-2019三年发展规划》《学校学年度工作计划》等近、远期目标和规划,引领年轻教师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规划》,让教师看到学校的发展前途,对未来充满希望,并把这一目标与教师个人发展的具体目标结合在一起,融入个人的教学、科研中。另外,学校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同时鼓励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分享,管理好“泗小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促进交流。
2.建立机构,形成机制
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方面,依托学校原有的组织机构,即工会、信息报道小组、教研组、年级段、青年教师行政跟岗实践组等,扩大和完善管理职能。另一方面,建立教师课程开发小组、泗门镇校青年教师发展联谊会等组织,促进教师发展文化的生成。这样,各教师小组之间的界限虽然有时是模糊的,也随时可能更新成员和转换职能,但从性质上看,它们都是开放的、相互合作和支持的。这些小组凝聚在一起必然会使整个学校组织呈现很大的灵活性、流动性和适应性,为教师泛专业素养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良好的氛围。
3.创新途径,创设氛围
构建一个让学校教师能有效地沟通和合作开放的学习氛围,对教师泛专业素养发展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学校提出了建设开放型气氛的要求,其实质是教师之间的亲密关系、互相合作和互相尊重。通过教职工代表意见征求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语文、美术名师工作室等运作,创设开放氛围。泛专业素养发展的教师文化需要开放型校园氛围的带动,使教师能自由且愉快地进行全校间的互学活动,甚至实现校际的交流和学习。
(三)完善发展环境,提供发展平台
1.提供交流与分享的发展平台
学校要实现面对面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如定期召开青年班主任沙龙、青年教师发展恳谈会,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课题研究报告会、专题讨论会、优秀教师公开课观摩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泛专业素养发展。要实现基于媒体技术的知识共享,学校需要进一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然后利用数据仓库、文件管理系统建立知识共享的数据库,为学校青年教师提供交流的空间,搭建教师泛专业素养发展的虚拟平台。
2.建设学习与共享的物质文化
近几年,学校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中一项内容就是营造良好的教师工作、学习环境,学校将进一步建立“诚意”教研活动室、书报室等,便于教师交流协作。此外,学校应构建学习、知识共享的视觉听觉文化,在办公室、教学楼和教室悬挂教师书画作品等,促进教师泛专业素养发展的成果共享。教师在耳濡目染中会不自觉地受其熏陶,调整自己的心理倾向、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3.积累充足与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本文主要指传统纸介的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料和多媒体学习资源,如音像、光盘、磁带等;多媒体素材数字化学习资源,如电子图书期刊资料、网络课程、示范性教学案例、学习平台等。学校多年坚持在购买学习资源的同时,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在青年教师发展联谊会时给予资金保证,每人给予一定金额的图书资助金额;另一方面,每年由教师自主选择,订阅一本杂志;同时,学校定期给予经费保证,教研组内向教师征集阅读书目,进行集中采购。
(四)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学习品质
教师个人实施知识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提高自身知识管理素养,学习一些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巧和基本方法等;二是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架构,建立个人知识库,以便有效地应用已有的知识等;三是建立教学档案,有利于经验系统化并可随时调出供人分享;四是建立实践社团,团队学习能够将教师个人的知识显性化,将教师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社群知识,提升组织社群凝聚和知识分享的能力,有利于教师之间泛专业素养的发展。
结语
总之,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本文从圆融视角、圆融定位、圆融路径三个方面对教师泛专业发展的认识、提出、体系展开分析,以期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素养,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