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读写 真学语文
2019-11-26王黎
王 黎
(江苏省南京市扬子第四小学,江苏南京 210000)
引言
“书是读出来的,文章是写出来的”,教师要想让学生在习作能力上有一个好的提升,必须坚持读和写的实践,让那些比较流畅的习作在学生脑海里流下深刻的印象。“集腋成裘、厚积薄发”这是古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体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阅读汲取的作用。
一、融合读写,相得益彰
(一)加强阅读,从读学写
习作是一门实践性、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传统的做法是:“练、练、练”。但是盲目练习,小学生习作水平似乎也没提高多少。这无疑是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最困惑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师生“束手无策”变为“学有成效”,使文章由无序到有序?笔者认为要加强阅读教学,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习作方法。因为读是语文和写作知识获得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及应用能力的有效路径。所以,加强阅读是重要的,从读中学写更是重中之重。例如,在教学课文《钱学森》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第二个流程为“读文学写”训练。教师可选取一组关联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钱学森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因为……所以;虽然……但是;无论……都;不仅……而且;是……不是;如果……就)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弱小走向强大;动荡走向安定;落后走向先进;贫穷走向富裕;苦难走向幸福),启发学生联想说话。
(二)优化练笔,以写固读
1.巧用插图,生成素材
看图作文是一种很好的习作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谋篇布局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在六年级的习作中,教师每学期都会安排一篇看图写作:或是在原有的简笔画中添上你喜欢的动植物,涂上色彩,把观察画面时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或是根据原有画面,放飞想象,尽情写作;或是由书上的剪纸图案,想象画面背后的故事,自主创作……这样的看图写作,在让学生理解画面的整体意思,准确把握主旨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连缀情节,有图可依,有章可循,写起来也得心应手[1]。
2.研读文本,开发素材
新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很多文章体现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形成了教材的“空白处”,还有些文章结尾意犹未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此作为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合理的拓展补缺。文章在描写人物时,有时只写出人物的动作、语言,而略去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师可以以此为训练点,引导学生练笔。此外,诗歌、古诗、话剧等也可以作为写作训练的素材。例如,课文《负荆请罪》是历史小话剧,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它改编成记叙文;再如,古诗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观察插图中人物的年龄、衣着、外貌、神态等方面,揣摩其心理活动,想象他的创作过程,再写成一个小故事。
二、融合读写,积累应用
(一)积累优美词语,丰富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利用的因素,拓展语言训练点,加大语言训练量,引导学生把对字词句的学习、感悟、积累进行迁移,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组描写景物的文章,教师可启发学生将有关景物描写的词语摘抄下来,应用到作文中。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极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结合积累的优美词句进行作文训练。
(二)解读表现手法,领悟表达技巧
想象、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运用修辞及列数字、做比较等说明方法,这些都是文章中常见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有的情景交融,能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有的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有的鲜明地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如《三亚落日》一文,对三亚落日的描写非常精彩,尤其把落日比作“快乐的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把落日写得活灵活现,这都得益于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恰当运用。教师可让学生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细腻地描绘日落晚霞的一种景象,尤其写出景物的变化。这一环节设计,学生既内化了文本的语言,更学会了抓住特点,运用恰当修辞描述景物的方法[2]。
(三)指导观察方法,学会观察次序
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山谷的谜底》《广玉兰》等课文,因为作者的观察力敏锐,观察方法正确,所以每一篇文章中的景物描写都真实、迷人。教师在帮助学生品读这些课文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析作者是怎么观察、怎样抓住特点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在学习课文的观察方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观察方法迁移到习作上来,让学生根据单元训练的要求,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课前准备的图画,并展开想象进行写作。
(四)掌握构段特点,提升谋篇布局能力
怎样在习作中做到“层次清楚,合理构段”,这也是该学段篇章教学的任务。教师针对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举例不充分,构段不合理”的共性问题,进行有效的技巧训练是提高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写好段落是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常感困惑的地方,怎么才能写好段落呢?首先要掌握常用的构段方式。因果式、并列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是我们最常见的构段方式。如《草原》以优美的笔触描写草原迷人的景色,《孔子游春》赞美河美、水美。课文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叙述,使内容层次清楚、流畅,是训练总分结构方式的范例。在学生充分领悟课文总分结构方式的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仿照课文写法,围绕“一到秋收季节,田野里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这样的练笔减缓了作文的坡度,让学生有话可说,写出的文章条理清晰、富有感染力。
三、立足生活,实践体验
(一)链接实际,积累资料
生活是习作内容的主要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有益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多多学习。这些劳动、学习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为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提供无限的空间,能调动他们所有的感官,使其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生活、体悟人生。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生活日记,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习作素材,学生的学习生活越充实,体会越深刻,写作的基础也越扎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主动丰富生活,留心观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开阔视野,有效积累素材,为写作引入“源头活水”。
(二)读写融合,功在日常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课内课外阅读所占比重很大,阅读不一定考查教材上学生学过的课文,这就要看学生会不会阅读,会不会在短时间内读懂短文、完成练习,实际上这是对学生平日学习能力的考查。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满足于把一篇文章或某篇阅读讲完就结束了,还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要善于指导学生归类整理,掌握阅读的写法,并把掌握的写法灵活地模仿、应用于习作中。
结语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引领学生潜心领会文本,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写作表达,夯实学生写作素养的根基,语文课堂才能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语文课堂才能成为一条流淌生命的灵性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