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探“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

2019-11-26

文学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礼记钱穆九州

杨 彪

较长时间以来,普通民众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普遍认为是“不论老少、不分语境和背景下的全体女性”。这里的“女子”与“小人”以及“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又被大多人武断地联系起来,便认作“小人”和“女人”都是不好相处的,而且主观的认为孔子也是这么想的。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不断发展演变的,今人用当今“女子”这一词的意义去盲目地解释两千多年前的“女子”(不是词)显然是不合适的,甚至会曲解古人之意。

在此之前,学者们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进行过不少考证和分析,最终的结论也是各执一词。本文通过探索孔子生活时代的社会背景,从语言文字分析、女性观以及女性称谓等方面进行论述,以证“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并非指“全体女性”。

一.“女子”语言文字分析

语言文字是发展变化的,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要考证分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就需要我们了解当时的语言文字表述特点和运用规则。

1.先秦时期的“女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先秦时期的“女子”并不是一个双音节词,而是两个单音节词的组合。“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应该分为“女”和“子”单独来进行分析。“女”在先秦时期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指女性,与男性相对;另一个是第二人称“你”,同“汝”。例如:“居!吾语女(你)。”[1]子曰:“由!诲女(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而对于“子”字,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史》中谈到,“要把词尾‘子’字和非词尾‘子’字区别开来是相当困难的。就现代普通话来讲,鉴定词尾的标准是轻声,但是古代的史料并没有把轻声记录下来。我们只能凭意义来看它是不是词尾。有六种‘子’字不应该认为是词尾:第一,是儿子的‘子’。例如《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乃生女子。”其中的“男子”、“女子”实在等于说“男儿子”、“女儿子”。第二,是作为尊称的“子”,如“夫子”、“君子”。第三,是指禽兽虫类的初生者,如“虎子”、“龙子”。第四,是指鸟卵,如“鸡子”、“凤子”。第五,是指某种行业的人,如“舟子”、“渔子”。第六,是指圆形的小东西。”[3]王力先生虽然没有谈到《论语》中“女子”的意义,但是明确指出先秦时期“男子”、“女子”中的“子”,不是词尾,应为“男儿子”和“女儿子”的意思。这便与今天所说的“女子”中做词尾的“子”产生了不同。

2.《论语》中的“女”和“子”

《论语》中一共有出现了17个“女”字,其中有15个皆为第二称“你”,还有一处“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4]中的“女”指“女性,与男性相对”,没有带词缀“子”字,“女乐”译为女乐工、女歌姬。剩下的一个就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出现“女子”了。而《论语》中的“子”,可以分为这几类:第一类是作为尊称的“子”,《论语》中出现如“孔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有子”、“夫子”、“君子”,这一类在《论语》整部作品中出现的最多,频繁使用。第二类是人名中的“子”,《论语》中出现的有“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子贡”、“子游”、“子奚”、“子张”、“子禽”。第三类是第二称代词“你”、“您”的意思,例如: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5](《论语·微子》);人曰:“子未可以去乎?”[6]第四类指的是弟子、学生,例如: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7]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8]这里的“小子”、“二三子”都是指弟子和学生们。第五类是指儿子的意思,例如,“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9]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10]“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11]全文只有此三处出现“子”为“儿子”之意。另有一处,“犂牛之子”指动物之子,牲畜幼崽。《论语》全篇只有“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处出现“女子”,这也说明“女”和“子”的搭配使用并不多。

二.《论语》时期的女性观

1.孔子对女性的态度

需要进一步探索“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中的“女子”,就必须深入探索孔子对女性的态度。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生活的年代距今两千多年,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时代背景与今天都大不相同,所以我们一定不能主观的用今人对待女性的态度去武断地理解孔子的女性观。从《礼记·哀公问篇》的记载中我们得以了解孔子对女性的态度。《礼记·哀公篇》记载道“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问:‘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曰:‘君之及此言者,百姓之德也。故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政,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之不为,百姓何从?’公曰:‘寡人虽无似也,愿闻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闻乎?’孔子对曰:‘夫妇别,夫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12]这段文字是孔子回到鲁国后回答鲁哀公询问治国理政问题时的所说,鲁哀公问孔子什么是“人道”中最重要的,孔子回答是“政”,即“正”。而且进一步说明“为政”需要“夫妇别,夫子亲,君臣严”,也就是说治理好国家需要正确处理夫妻、夫子、君臣之间的关系,而这三者之间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于是,孔子又进一步谈到如何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13]这里孔子强调要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就要特别敬重自己的妻子。后文更是谈到“弗爱不亲,弗敬不正”,是说夫妇之间要是没有爱就不会亲近,如果没有相互的尊重和敬让就不会端庄正派。因此孔子在这里强调想要处理好夫妻关系就要敬重女性。这也可以看出孔子倡导的女性观和对女性的态度是尊重的,并没有贬低之意。

除了上述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从这些方面能够感受到孔子对女性的态度:一、从《诗经》中可以看出,《诗经》中有多处对女性的描写。《诗经·周南》就写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14]描写了美丽的女子形象以及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而《诗经》更是多场景多角度的描写了众多勤劳善良、勇于追求幸福、渴望美好生活的女性形象。试想如果当时社会对女性是一味地贬低、轻视,儒家经典《诗经》中又怎么会出现这么多可亲可爱、勤劳善良,勇敢追求人生幸福的女性人物形象?二、从隆重又规范的婚姻仪式中可以看出,“孔子把结婚典礼看作是礼之根本。《礼记·昏义》中的婚礼就讲究礼节、隆重规范,婚礼过程中处处表现出对新娘的尊重。”[15]

2.《论语》里对女性的态度

从《论语》中其他涉及对女性描写得句子中我们不能看出孔子对女性的歧视态度,反而能够看出孔子对女性是称赞、敬颂的。《论语》中明确涉及对女性的描述的一共有三处,分别是:

A.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16]这里武王说:“予有乱臣十人”是指他有十位能够治乱的能臣,孔子说:“才难,不其然乎?”是指人才难得,这些人才华出众。而“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是指着十位能臣中有九位男子,还有一位有才能的妇人,孔子对“妇人”的才能、功德是充分肯定的。

B.齐人归女乐。这里的“女乐”是指会音乐演奏的女性。如“女乐二八”(《左传·襄公》)。这里的“女乐”泛指歌姬女乐。这里只是说明客观情况,并不能看出对女性的褒贬之意。

C.子见南子。“南子是卫灵公夫人,把持卫国的政治,而且名声不好。孔子以正常的外交礼仪(小君之礼)见她,并对她给予正确的评价,不同于学生子路的偏见,也可见出孔子对女性是平等对待的。”[17]

从上述几个例子来看,至少在《论语》中涉及女性的论述,孔子并没有显示出轻蔑和歧视的态度。

3.春秋时期社会对女性的态度

需要了解先秦时期社会对女性的态度,即当时女性观,就需要回到先秦时期的历史材料中探索有关女性的论述。笔者认为从《诗经》、《左传》、《礼记》等儒家经典和《国语》、《战国策》等文献史料中去探索当时的女性观,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明晰时代背景,更有利于通过时人的女性观以辨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之所指。一时代之观念自然脱离不了一时代之社会思潮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时期,社会思潮和传统文化倡导男女平权。当时女性参政、男女自由恋爱甚至女性对不合理婚姻的反抗现象都时有发生,并且有一部分被记载在史料中。“在春秋时代,有参与政治的武姜(《左传·鲁隐公元年》)、穆赢(《左传·文公七年》)和赵太后(《战国策》);有爱国并著有《载驰》一书的许穆夫人(《左传·闵公二年》)……在《国语·鲁语下》中还有孔子赞颂女性的聪明才智和《礼记·哀公问》中孔子强调‘敬妻、子’的记载,就是最好的证明”[18]这些儒家经典著作和史料的记载让我们得以一窥先秦时期的女性观,也让我们得以佐证对孔子对女性的看法。

三.女性称谓考证

1.春秋时期的女性称谓简述

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进行考证也需要对先秦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女性称谓进行了解,先秦时期的《诗经》、《战国策》、《楚辞》、《礼记》、《周礼》等著作中的女性称谓是考查的重点。“‘女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30例,皆指未婚女性。其中《诗经》5 例,《礼记》10例,《周礼》2例,《仪礼》2例,《论语》1例,《孟子》2例,《左传》5例,《战国策》3例,具体用例如下:1.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国风)2.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寺守之。(礼记)……”[19]这里主要统计了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各类重要著作里“女子”的出现频次,并说明了“‘女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30例,皆指未婚女性”[20]这30例里也包括《论语》里出现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

2.儒家经典中的女性称谓

在儒家经典中,对于女性的称谓有严格的区分,什么时候称女、什么时候称妇、什么时候称妻、什么时候称夫人都有着较为明确的界限。如:“女曷为或称女,或称妇,或称夫人?女在其国称女,在途称妇,入国称夫人。”(《春秋·公羊传·隐公》)“夏,公如齐逆女”(《春秋·公羊传·庄公》)。“逆女”就是迎娶新娘的意思。这里的“女”就是指女子。在《左传》、《榖梁传》中也多次出现“逆女”,其中“女”为单音节词,并没有带“子”字做词缀。《论语·季氏篇》中记载道:“邦君之妻,君称之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21]这里孔子对女性在国内、国外的称呼,他人对其的称呼以及自称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可见春秋时期对女性的称谓是严谨的,有区分的。可见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出现双音节词“女子”,“女”和“子”应该是分隔开来的,都作为单音节词独立使用。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论语·阳货篇》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的质疑,在对儒家经典著作和史料典籍的分析的基础上,从语言文字分析、春秋时期的女性观、先秦女性称谓考证三个角度出发,以求探索问题的本源。通过上述的论述,我们得以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出现双音节“女子”一词,这也就意味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并不是“全体女性”的意思。而单音节词“女”和“子”的组合更应该是“女儿子”的意思。加上对春秋时期的女性观以及孔子本人的女性观的考证,我们更能进一步明确,这里的“女子”非指“全体女性”,自然也不能看出孔子对女性的歧视了。

注 释

[1]钱穆:《论语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420 页。

[2]钱穆:《论语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37 页。

[3]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4月第1版,第9 页。

[4]钱穆:《论语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437页。

[5]钱穆:《论语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441页。

[6]钱穆:《论语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436页。

[7]钱穆:《论语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120页。

[8]钱穆:《论语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173页。

[9]钱穆:《论语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62页。

[10]钱穆:《论语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429页。

[11]钱穆:《论语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441页。

[12][清]朱彬:《礼记训纂》,中华书局,1996 年9月第1版,第741页。

[13][清]朱彬:《礼记训纂》,中华书局,1996 年9月第1版,第741页。

[14]《诗经》,王秀梅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9月第1版,第2页。

[15]刘明武:《为孔子辨:“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非指“女人”》,《观点》,第54页。

[16]钱穆:《论语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203页。

[17]周远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的女性观辩证》,《船山学刊》,2002年第3期,第76页。

[18]周远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的女性观辩证》,《船山学刊》,2002年第3期,第76页。

[19]贺娟萍:《上古汉语性别称谓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第9页。

[20]贺娟萍:《上古汉语性别称谓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第9页。

[21]钱穆:《论语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411页。

猜你喜欢

礼记钱穆九州
《礼记》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变迁及其当代价值
钱穆的容与化
钱穆的容与化
半途而废
“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The Brief Analysis of Moonlight
宫保鸡丁 香辣九州
摆 棋
父亲对钱穆的教诲
太行的松柏九州的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