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写”西“读”,让写作与阅读齐飞

2019-11-26何林鲜

文学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写作文文字作文

何林鲜

当前中学生的作文教学,有人认为是“为小众的写作”,把写作当成了美文的“创作”。[1]其实,这样的认识恰恰是将写作的真正意义淹没了。写作的根本意义在于表达思想,活着,就是要让生命在笔尖燃烧,写作是生命存在活生生的证据。因此,说真话,诉真情,让写作成为每一个学生生命表达的本能需要,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在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提醒自己牢记的教学原则。

如果用这一尺度来衡量,就不难看到,如今的中学作文教育存在重大的失误,“装饰先于应用”已经成为了相当普遍的事实。[2]由于割断了与生活的联系,写作成为对范文的重复模仿,成为一种高强度的技术操练。学生文化领域的萎缩和精神世界的贫瘠,致使考试中的满分作文也存在了一部分叫好不叫座,即仅仅受到阅卷场好评却无法获得同龄人芳心的文章。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形成的“新八股文”套路,[3]往往缺少真正的思考和真切的感悟,文章的形式大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班上提出了“做真正的读书人,做有责任感的社会人”的口号,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通过读书学习,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读书人、文化人,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体会到何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三步走”的原则,即:愿意写——写什么——怎么写。在这三步中,我尤其看中前两步,因为这两点做好了,就如同是学生酿出了味道香美醇正的葡萄酒。第三步,无非就是找一个好的精美的器皿来盛酒,不算难事。

下面,我就详细讲讲一二步在教学中是如何开展的。

我首先制定了两份问卷。

第一张问卷,我针对学生是否愿意写作,即对写作文的动力问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大约60%的学生对写作文缺乏热情,欠缺主动性,甚至怕写作文。这部分学生平时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外,绝对不会动笔写作。对批改后的作文的态度也是只看分数和评语,愿意修改的非常少;还有大约30%的学生偶尔会练习写作,但写作的功利性较强,对于作文与生活的关系认识模糊,缺乏对写作文的意义的正确认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有喜欢写作文、愿意用文字表情达意的习惯。

第二张问卷,我就学生的写作内容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觉得缺乏写作素材,没什么可写的,实在要写只能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还有一些学生苦恼于在作文中没有自己的思想,搞不清仿写和抄袭的界线,文章呆板、不灵动,总是写出千篇一律的文章来;还有小部分学生甚至觉得拿着作文题根本无从下手,有话说不出,写出来的全是口水话。这些问题的存在,暴露了学生对自己、对生活关注得太少,知识面狭窄,课外阅读不够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作文教学应对方略:

一.以阅读为阵地,在阅读中写作

广泛的阅读,丰厚的积累是学生提高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同时,学生平时写作练笔也是培养语感和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养成练笔的好习惯,写作时才能文思泉涌。[4]“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表明“读”对于“写”的重要性。因此,要改变学生“作文难”的局面,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我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周末和大小假期时间,在课本和读本以外,每学期至少选择一本课外书来读,这样初中六学期至少可完成六本书的阅读。每学期阅读重点不同,如初一读四大名著,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行选择两本自己喜爱的名著来读。初二读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如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彷徨》、老舍的《骆驼祥子》、曹禺的《雷雨》《日出》、霍达的《穆斯林葬礼》、冰心的《繁星》《春水》等。初三读外国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如罗曼罗兰的《巨人传》、果戈理的《钦差大臣》、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泰戈尔的《飞鸟集》等。

在布置任务的同时,对学生的阅读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和要求。

(一)老师提前教授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以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的放矢。比如读传记,在阅读整理本上要做好以下记录:1.随时整理人物的生平,尤其是人生几大转折点、关注人物奋斗的事例和细节,并尽量做到分条整理,详略得当;2.记诵一些人物的经典话语;3.摘抄作者对这个人物或事件的评论语言,以独到精练深邃为好;4.配上自己的点滴感悟;5.归纳出适用的话题。又比如读名著,在阅读时就应该做好:1.关注并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阅读整理本上用简单的语言加以归纳概括,并适当摘抄文中表现人物性格的经典语句,以便在最后给这个人物做总结时有理有据;2.关注作者对主要人物的喜恶及其原因;3.除了关注主角,还要留意一两个作品中的边缘人物;4.通过网络或其他资料,关注更多读者对这本书、这个人物的评价。

(二)阅读过程中,学会在书上写旁批,作好点滴的心得体会记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我规定学生在阅读时,在书上做不少于30处旁批。这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相似、相关、相反联想能力,让学生走进文字,让文字与生命共振。这样做,也便于教师随时督促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展情况。

(三)阅读完成后,在书的扉页上写推荐词。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哪儿?读完后自己最大的收获在哪儿?将这些问题写下来,并推荐给其他同学,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最后,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自选角度,写成一千字的读后感。成文后,抽时间在班上展开阅读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可以实现多角度的融汇贯通,之前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那些混乱、飘忽而粗疏的零散思维一经交流整合,常常会产生出更加新颖的、深邃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这一活动的展开,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又很好地解决了班上同学们在写作存在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问题。接下来,就要积极鼓励学生厚积薄发,在各次大小考试中针对不同话题,用平时整理好的这些材料去写作,让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几道属于自己的拿手“小菜”。

二.以写随笔为阵地,在生活中写作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作文语言往往是别人的。一写作文就端起一副架子来,习惯说许多冠冕堂皇的话,看似主题积极向上,但却丧失了本性和灵性。这实际是学生根本不懂得怎样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

《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5]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真正意识到,他们不是为考试而写作,不是为竞赛而写作,更不是为他人而写作,而是要在生活中学写作、用随笔,展开“说真话,写真文,做真事”的写作风潮。[6]更要让学生明白,文字具有着记录自己的生活、进行自我反思、获得自我愉悦的重要功能,因此,语言和文字是自己的,是自己表达自己的有力手段。

在班上,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随笔本,在扉页上为自己的随笔本取上名字,写个简短的《序》。后面的每篇随笔都可以配上图画,以记录本次随笔时的心情。同时,我班遵循“奇文共赏析”的原则,让同学在自己的随笔后面“踩一踩”,互相分享读完后的心情。每周抽一个早读时间,师生共同分享这些文字,在交流心情、交流思考同时,适当委婉地指出文中的不足,共同进步。比如在学生的随笔中存在着一部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灰暗文字,我会正面引导他,在评语里写到:“当我们的心情笼罩在阴霾的乌云下时,不要忘了灿烂的阳光始终照耀在乌云头顶,让自己的文字再阳光些吧!”有同学写随笔,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相当极端的消极思想,我的评语中可能就会出现“保持激情,不要偏激”的字眼。有同学写作往往 “假大空”,喜欢发“死人财”,篇篇文章都写屈原,李白,陶渊明,又写不出真情实感,我会善意的引导他们,我们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人,与其写这些暂时无法驾驭的大家,不如多写写身边事,写写身边的平凡人,让笔下有真情流露,素材就在自己身边,小世界也有大乾坤。

同时,我倡导学生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每个月追踪一个社会热点,与网络对话、与社会对话,在随笔中谈谈各界对这一热点的评论,更要有自己的看法。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班上同学的作文水平逐渐有了起色,学生也知道该怎样去读完一本书了,也乐意在随笔里边尽情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了。因此,我认为,虽然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有所提高的,但是只要每一位老师坚持“立足阅读,在生活中写作”的原则,我们的学生就终会热爱写作,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人。

猜你喜欢

写作文文字作文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写作文的烦恼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写作文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写作文等
种出来的“逍遥居”